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问题及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4

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问题及路径研究

李园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宁夏银川市  750021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基于对银川市工业企业的调研情况,全面分析银川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银川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针对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紧扣银川市当前发展实际,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先进产业,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业态的发展,形成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受工业起步晚、基础差、起点低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能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市场活力不足,人才资源短缺等发展短板,使得工业经济整体呈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倚重倚能,竞争能力偏弱,增长后劲不强等问题,银川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

(一)工业结构依然偏重,高端产业发展不足

十三五以来,银川市积极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但受制于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偏重掣肘及各种因素影响,重型化结构特征依然明显,新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培育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不强。

一是产业结构倚重倚能。主要表现在发展层次偏低、经济结构偏重、能源利用偏煤,产业布局偏散。2020年,银川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3%,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04%,规模以上工业呈现而不的特点,且重工业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创新链的末端,资源型、重型化、单一性特征明显。二是高耗能行业对工业影响大。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7%,石油、化工、电、煤仍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较大,如出现波动,将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比上年增长6.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 2020年营业务收入排名居前的5个工业行业类别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余四个行业都是高耗能行业,因此银川市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任重道远。二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足。规上工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未形成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4.1%,比全区平均水平高 3.2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33.7%)低19.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15.1%)低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也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7.9%。

(二)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十三五以来,面对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银川市科技投入虽逐年不断加大,但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创新生产发展还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投入强度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用以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20年,银川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9.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比全区(1.16%)低0.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41%)低0.4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仅为0.81%,比全区(0.94%)低0.13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44%)低0.63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靠后水平。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R&D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动力。2020年,银川市开展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130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34.9%,65.1%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反映出大多数企业满足现状,研发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活力,不利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

(三)产品附加值亟待提升,产业链集成优化能力不足

一是行业龙头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较低。2020年,银川市规上企业,产值过百亿的只有4户,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8户,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3户,产值过1亿元的企业151户,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15.7%,重点企业拉力较弱、相当一部分规上企业停产减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导致经济增速趋缓。银川市工业产品产量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和初加工产品,高技术、高增加值、最终消费工业品比重相对偏低,原料价格及物流成本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上涨较快,市场竞争力减弱。

是产业链集聚没有真正形成。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多集中于整机制造环节,在上游设计研发、中游配套生产、下游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多个环节都缺少相关企业支撑,导致企业落入产业孤岛,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集聚。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普遍反映宁夏的产业链条短,工业门类行业少,造成区域配套设施极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现状。如:巨能机器人、百瑞源枸杞、共享智能装备等公司均反映,区内缺少相互配套的上下游产业,生产所需零部件必须从外省采购,大大增加了原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公共服务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政策引导,造成了行业内部发展混乱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四)高层次研发人才匮乏,对人才吸引力不够

受地理环境、区域位置条件限制和企业规模实力影响,目前人才引进方面难有成效,甚至难以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企业研发缺乏高科技水平的人才支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是人才引进机制不活。人才政策存在局限性,偏重于外地人才引进,而对本土人才培养和回流缺乏相应政策。偏重于对引进人才的奖励,对创业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往往很难寻觅到自主创新的领头人。二是企业主体积极性不强。政府对企业人才需求和企业对人才政策的了解不够,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缺乏信息和沟通纽带。同时,由于用人成本和岗位适应等方面的顾虑,导致企业需要人才却又难以招到合适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将人才作为一种短期成本来计算,而不是作为长期投资以获得长远利益。三是对人才吸引力较弱。由于银川市较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配套服务不够,难以成为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首选地。人才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制度等还不完善,软环境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还不足。比如:百瑞源枸杞有限公司反映,由于银川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只能将电商团队搬到杭州。

(五)节能降耗任务艰巨,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偏大

2020年,银川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3944.6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3%,比2015年增长9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3.7%,比2015年增长40.4%。一是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偏大。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3661.9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4%,上拉全市规上工业能耗增速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能耗的92.8%,占比高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33.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对能耗总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增加值的贡献,这种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节能降耗工作难度因此银川市目前双控目标任务压力较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二是绿电比重低。银川市风电、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6.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4%下降到5.9%,比全区平均水平(18.7%)低12.8个百分点。银川市目前双控目标任务压力较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二、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转型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银川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引导工业经济向精细化、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和发展。

(一)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一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培育两化融合服务体系,探索区域两化融合推进新路径,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促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加二是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聚焦建材、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对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任务,加快推进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实施传统产业振兴。优势产业要高端化引领。聚焦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产业,延伸产业链、拉长技术链,抓好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走向高端化。特别是要推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轴承、智能仪器仪表、智能铸造、光伏、石墨烯、锂电池、蓝宝石等领域占据产业高端。三是全力培育新动能。积极推动国家、自治区重大政策落地落实,加快释放政策红利,更好促改革、促开放。抢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契机和新机遇,加大数据要素投入,搭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供应链,大力引进和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从招商引资、用地税收、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向新兴产业倾斜,完善新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增长添加新动力。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研发成果转化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扶持力度,创新科技研发投融资机制体制,在政策资金上对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给与适当倾斜,完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措施,严格落实自主创新税收优惠和财政科技创新补助政策,发挥政府研发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工业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构建以企业、科研机构和金融资源等重要元素的创新生态系统,突出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优势,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二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围绕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孵化及金融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对投资制造业转化项目的机构按其投资金额一定比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定期举办专业性、区域性、综合性成果推介活动,实现精准对接,积极搭建多方参与的技术交流平台,促使创新成果在银落地生根。三是强化政策宣传执行监督。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制定的各项创新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和实施效果的宣传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跟踪监测机制,不断改善创新生态,确保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实施。

(三)着力加快产业聚集,不断完善产业链

一是集聚资源打造产业地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充分利用。

在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创新引领和产业带动的作用,同时加强“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形成不断涌现新增长点和更多行业“单打大冠军”有利局面,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最终形成产业的集聚壮大。二是集中力量延链补链强链。围绕银川市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产业类别,根据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链循环、技术先进、产品创新的现代工业园区。

(四)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特别是顶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强优势补短板,着力优化引才结构,强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二是增强人才引进的灵活性。丰富引才方式,采取政府邀请、单位聘用、项目合作、论坛研讨、智力支持和柔性挂职等方式,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引进人才。将外引与内培并重,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本土人才的成长,推动本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步伐。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多方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三是激发激励保障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破除将薪酬待遇等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针对高端人才,优先办理落户手续,提供创业资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居住、医疗保障等待遇,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五)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坚持工业绿色发展

推进银川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持续坚持“绿色工业”发展的道路。一是加强工业节能,严格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按照国家“双控”目标考核要求,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严格把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推广使用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推行新能源,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托我市目前的风能、太阳能的产业基础,继续加强新能源开发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使用的占比,持续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高附加值先进绿色制造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结构节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严格环保准入管控,扎实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条件的约束。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的处理,加强产业上下游和企业供应链上的循环,在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实现绿色制造,着力开发绿色新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延长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促进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珂嘉.一带一路国际分工视角下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行业选择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2020

[2]丁昭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

作者简介:李园(1969-),女,甘肃环县人,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