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青记”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

/ 2

抗战时期“青记”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

雷雅璐,邓雄飞

110108199509049724

652301199404150336

摘  要抗日战争是新闻人才队伍成长壮大的重要时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组织,其留下的作风原则及思想观念一脉相承,仍在影响着我军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随着强业不断推向前进,新一代新闻工作者面临更加艰巨的时代任务与使命担当,梳理其成长脉络中的经验累积,方能砥砺当代新闻工作者前行。

关键词:新闻人才队伍青记;抗日战争;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自1938年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于沦陷区和国统区积极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为党的新闻工作培养储备了一批人才。“青记”对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为研究当今战时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青记”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一)揭露黑暗,增强战力

自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团结一致抗战救亡”的主导思想下,平时姿态各异的新闻界同仁纷纷转向服务战时的宣传报导,新闻宣传队伍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周恩来指示胡愈之等人,将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团结起来,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1] ,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以范长江、羊枣等为首的谋划者决定组织一个永久性新闻团体,“青记”由此而来。邹韬奋在“青记”代表刊物《新闻记者》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目的在于:根据抗日救亡旗帜纲领,宣扬国策,暴露黑暗,扫除破坏团结、为虎作伥的行为与言论。[2]要求能够在新闻纸上揭露敌对罪行,增强民众同仇敌忾心理,引导人民分辨是非,支持抗战,将“抗战”和“宣传”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新闻战斗力。

(二)时效优先,团结群众

鉴于新闻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和人民战争的显著特点,如果不能将战事实况及时传递给后方群众,就难以发动群众力量协同军队。战时有许多“青记”会员出入战区一线进行采访采编,这要求他们能够及时传递一手消息,确保群众在后方可以始终明确战争进程,凝聚人民战争伟力。徐洗尘指出战时报道的首要目标是速度。[3]马季廉认为有关战争的消息都以快为首,强调消息快捷迅速的传播效率。[4]战时新闻工作应该敏捷而有系统,才能在长期抗战中团结力量,把握赢得最终胜利的希望。

(三)内外并重,争取支持

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梁士纯认为:战时务必要求一致拥护政府的一切政策,一切主张及一切行动。一个好的政府必将学会操控舆论,以舆论疏民气鼓士气,否则战事将无胜利的希望。[5]除了高度重视对内宣传的战略地位,“青记”在发展过程中同样认识到对外宣传在战争中同等重要的作用,提出要加强国际舆论阵线上呼吁和平反对侵略的斗争宣传[6],着力向外发展。萧英认为对外进行舆论宣传报道应着重说明,我国与各国具有相同利益点,援助中国才能共同维护各国利益[7]

二、“青记”新闻人才队伍培养方式与成果

(一)投身战场,巩固扩大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记”引导新闻工作者奋勇当先,走上战场一线,为战时舆论宣传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卢沟桥事变后,范长江前往河北、河南报道战事,撰写了《中原杂感》、《卢沟桥畔》、《保定前方》等战地通讯。理事陆诒在八年抗战中约有四年在战地前线采访奔波,留下众多记录战争的篇章。干事孟秋江与前线战士生死与共,写出《南口迂回线上》动人文章。记者陈克寒考察晋察冀边区,遍历山西战场,写成《晋察冀边区模范根据地》小册子,坚定了民众团结抗战的信心。以上种种,从一线传来的火热战绩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凝聚了广大新闻工作者投身革命。

(二)交流互鉴,兼容新闻宣传专业化与大众化需要

因着团结一致的抗战需要,新闻宣传势必下沉民众身边,向大众化发展,中央日报社社长程沧波提出,“撰写新闻过程中要避免刻板地说教、武断的文字,要有通俗易懂的文风。”[8]而彼时新闻宣传队伍鱼龙混杂,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难以完成战时正确报道的任务。为此,“青记”采取“一为出版讨论新闻理论的刊物,一为利用座谈会或讨论会等方式”[9]多层次、多角度实行涵养,以会刊《新闻记者》为例,多次刊登教育探讨文章,如《怎样才是青年新闻记者》一文中提出成为青年记者所需的“前进的思想、健全的体格、充分的常识、合理的行动”[10]的基本条件,《怎样做战地新闻记者》一文中认为以“做”为重点,做的好与不好,全靠记者本身的想法与智慧。[11]总会以外,各地分会纷纷办刊办报,拓展交流的渠道,如重庆分会的会刊《新闻战线》冀中分会的机关刊物《冀中报人》等等。除刊物外,“青记”还编撰了《战时新闻工作入门》等颇有影响力的书籍,在为新闻人才队伍提供学理支撑和实际作战指导上具有深刻意义

(三)凝聚力量,党的新闻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青记”创办了许多新闻院校新闻训练班,结合实际抗战形势需要,涵盖了从采访到编辑、出版的各方面内容,教育启发广大新闻工作者。陈侬菲在桂林主持举办了

战时新闻讲习班,广收学员,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新闻宣传人才。海外部主任恽逸群以“青记”香港分会的名义,创办了中国新闻学院,这是香港第一所新闻学校。他同时多方联络动员海外各国华侨报纸的记者编辑参加“青记”,团结海外力量宣传抗战。当时“新闻工作干部的不足”[12]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培训讲座多种教学形式的配合下,“经过培训的学员,有的成为记者、通讯员,为新闻事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13]涵养了一支党的新闻骨干队伍。

三、“青记”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借鉴意义

新闻舆论工作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随着战争形态演变,相对“平时宣传”而言,“战时宣传”面临国内外更加复杂的斗争格局,需要新闻工作者运用更加有力的理论方法与更加坚定的报道原则,“青记”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路径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思路。

(一)坚定政治信念,投身报国实践

战时新闻工作者应明确报道原则与战时任务,坚定正确政治立场,清楚地认知到战争正义性本质,并时刻保持政治清醒,着力破除敌对方宣传策略,揭露其阴谋诡计和挑拨离间我方军民的丑陋嘴脸。同时,新闻工作者应保有良好素质,一旦战争来临,“新闻事业者应站在比陆海空军将士更前一线,去做保卫民族的先锋。”[14]新闻队伍必将走在最前端,做宣传战线排头兵,组成强有力的生力军,首先以“笔剑”、“纸弹”对敌宣战。

(二)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创新意识

当今战时态势的迅猛发展,对专业型、实用人才需求迫切。早在抗战时期,对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探讨与要求从未停滞,战时文章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有广泛的常识基础,要懂得摄影和洗软片”[15],而技术领域如无线电电报、宣传片制作甚至外媒外报翻译解读、情报侦察等人才更是被加以重用。新时代以网络与信息系统为标志的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期许,舆论斗争将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开战,与时俱进是对新闻工作者永远的时代要求,我们应着力打造具备丰富与专业知识和深邃战略眼光的新闻人才队伍。

(三)具备舆论思维,善于进行国际传播

进行战时宣传,务必营造有力舆论环境,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提升国际思维,善于设置议程,晓以利害。如抗战时期将中国的抗战意义提升到了以文明对抗暴力的更高层面,呼吁引导国际社会舆论导向,坚定认同并支持中国抗战,在舆论战线起到了良好宣传效果。战时新闻舆论宣传使命巨大,任务完成好坏与否,关键在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必将进一步“风物长宜放眼量”,把握国际公共话语信息平台,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长期致力于增强在国外舆论界的竞争力。


[1] 蔡鸿源、徐友春主编: 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M]黄山书社 2012:149

[2] 邹韬奋:抗战建国时期中的新闻记者的任务[J].新闻记者,1938:1(2)

[3] 徐洗尘:战时新闻记者的任务[J]. 新闻记者,1938:1(4)

[4] 马季廉:新闻事业的新需要[J]. 新闻记者,1938:1(8)

[5] 梁士纯:战时的舆论及统治[N].国闻周报,1936

6 徐洗尘:战时新闻记者的任务[J]. 新闻记者,1938:1(4)

[7] 萧英:改变新闻宣传方针[J]. 新闻记者,1939:2(1)

[8]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96.

[9]  陆诒:记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成立大会[J].新闻记者1938:2

[10] 慧如:怎样才是青年新闻记者[J]. 新闻记者,1938:1(2)

[11] 孟秋江:怎样做战地新闻记者[J]. 新闻记者,1938:1(6-7)

[12] 范长江:开展敌人后方的新闻工作《战时新闻工作入门》[M]. 生活书店 1939:22

[13] 方蒙:《范长江传 》[M].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225

[14] 王新常:抗战与新闻事业[M]长沙: 商务印书馆,1938: 4.

[15] 慧如:怎样才是青年新闻记者[J]. 新闻记者,19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