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创作语言中的意象表现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陶艺创作语言中的意象表现探究

谌晓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内容摘要:

陶艺作品有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表现形式,本文就陶艺创作语言中的意象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意象表现的几种思维方式来源展开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陶艺  创作语言意象表现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觉而获得一种意象。赫伯·里德举说:我举头看见枝头上有一只鸟。只要我把眼睛看着鸟,脑中便继续地留着一个知觉表象。我闭了眼睛,如果我照样地望着,我依然看见在我心眼中的鸟,我依然看见(即保留)的是鸟的意象。虽然我能借精神集中使意象较清晰较明细,但它总不及知觉表象那么清晰。在我忘掉鸟时,意象便消失了。但几天后,如果我又想起了鸟,意象又回来了,然时日间隔愈长,意象愈不清晰。想象,就是使意象出现并彼此产生联系的能力,是将意象结合起来。即通过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融合后生成的意象记忆,而这种意象的记忆在陶艺工作者进行创作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进行陶艺造型过程中既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也同样增强了形象记忆能力,从而为想象积累了更多的意象素材。

陶艺工作者进行陶艺创作时意象表现的生成并非空穴来风,是有来源依据可循的按照思维方式来源的不同,意象表现的生成可:童年经历印象所见所闻生活素材传统文化的意象图式梦境中的记忆再现、陶艺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理念。

现代陶艺工作者的创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创作语言形式意象表现,意象表现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是源自童年经历。陶艺家的创造性思维儿童时代天生无拘无束地幻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童年经历对话从而催生出新的陶艺意象表现语言形式。童年经历与新的意象表现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童年经历介入陶艺创作中并不是以原本自然原封不动地表达呈现,而是由陶艺工作者进行再组织再创

所见所闻生活素材也是陶艺作品意象生成中十分常见的思维方式来源。陶艺工作者常常从所见所闻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提炼出意象表现的语言形式。不少意象表现的陶艺作品就是这样创作出来如日本陶艺家木村芳郎沉醉于希腊爱琴海的蓝色从爱琴海的蓝色海洋中寻找创作灵感,通过创作表面光滑、空气流线造型的陶艺作品寄情于自己对爱琴海的如痴如醉。所见所闻生活素材与环境空间在创作中不断被升华由最初简单的变得表现意义更为丰富深刻。

还有一种来源形式是传统文化的意象图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多或少地会借助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意象图式陶瓷艺术也不例外。陶艺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运用与传承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如我国广东石湾瓷从业者一直从事着原生态陶瓷的创作和研究,保留着石湾陶瓷原有的基本图示、形态、施釉方法,具有浓厚的岭南地域特色,保留并遵循文人画的审美趣味,石湾陶瓷从容不迫地在传统陶瓷形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象表现形式。

一位陶艺家在分享自己作品意象生成过程曾说过:我很迷恋于梦境或顿悟一类相对'玄之又玄的创作方式。我多数创作的作品常常产生于我的半梦半醒之间,当们的倩影从我梦境轻轻飞过时,我会立即爬起来找笔将其优美的姿势、动态粗略而含糊的勾勒出来,等早晨起来再将其印象在制作的技术及艺术表现等多方面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初步小稿。然后根据我的思考画出几种初步图稿方案。在制作过程中初稿与最终的成品之间会有很大差距,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但这也正是陶艺创作时的迷人之处。

无论是梦境还是顿悟陶艺工作者随时随地将感知到的以及一切他认同的文化理念文化加载到他的陶艺作品当中去,即胸中之竹。从陶艺工作者感知身边各种文化理念信息在脑海中开始提炼分析如同意象生成的一次出生、成长、结果的过程这时陶艺工作者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相互契合,爆发出创作的冲动可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此时,陶艺工作者内心骚动不安,冥思苦想,用笔勾勒出心中所想再多次加工、多次整理,形成草稿的过程则是意象生成的另外一次跨越升华,是把文化理念存留下来的加工创作过程即手中之竹。也就是说,从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陶艺作品的意象表现的生成过程恰似一个感性生命的诞生过程充满着陶艺艺术生命的奥秘。不得不承认陶艺作品这一感性生命的生长过程是再现、表现或变形的蜕变重生过程

陶艺创作语言中的意象表现是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精神世界活动,这种精神世界活动也是独特丰富的。和大多数艺术工作者一样,陶艺工作者常常通过童年经历印象所见所闻生活素材传统文化的意象图式梦境中的记忆再现、陶艺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理念这几个思维方式来源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促成了陶艺作品的意象表现生成。

结语

无论哪一层面的创作与塑造,都离不开陶艺工作者个体的自觉努力,离不开以自己独特艺术和人生体验对美术媒介的感受。不同人的气质受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的影响,审美境界的形成过程必然打上个体努力的烙印。这就需要受

陶艺工作者的主动追求、不懈努力,把创作语言中的意象表现转为内在的心灵生活,转为审美需要和审美态度,化作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达到对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感悟体认的层次,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具有意象表现形式陶艺作品陶艺工作者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参照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提高想象的自由把握能力,自由地创造形式、创造一个想象的自由世界的必要条件。它使陶艺工作者不仅能够观照应对,而且能够创造和表现,超脱功利的强制性而走向自由,把它转换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物质活动,对人类社会实践发生深远的影响。使意象与概念、感觉与思想发生交互关系与统一,从而让陶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意象表现形式的陶艺创作作品

参考文献

  1. 范迪安.守望与拓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 潘恒.浅谈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几种意象表现[J].江苏陶瓷.2012(08)

作者简介:谌晓,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高职称、硕导。广州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陶瓷艺术研究、工艺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