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泽让娜姆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宗教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桥梁。宗教是人面对社会复杂的问题时,正如良药般治疗人的精神世界。人是宗教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大自然和人只有共存才能长久的存在。对有神论者的宗教徒而言,宗教是人格化的一种存在,而无神论者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安乐,不再短暂的得失中被情绪受控制,对生活能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现实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生活所向往。

关键词:宗教;社会功能;人类社会

讨论起宗教的起源时,我们自然而然想到涂尔干。涂尔干说过“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起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在的人类生存条件作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当然,这样就把宗教的地位更上层楼,可以说某种宗教高于其他宗教,这样就促进了人的感情的丰富。但是话说回来,任何宗教存在的背后都有一套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而它存在的支撑点人所赋予宗教的,不是宗教起源开始时自行携带。涂尔干的话,可以看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自身具有某种功能使满足人的需求。宗教因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是人的附属品,为人的生存法则所服务。

在我国少数民族白马藏族人的池哥昼仪式中有杀羊送瘟神的行为,这里看出,送瘟神是为了祛灾,祈愿村民在新的一年里谷物丰收,身体健康等的美好愿望。这中宗教仪式是属于民间信仰,不是制度化的宗教带有地方性的特色。但是它刚好给当地村民的内心带来欢乐和温暖,当地的送瘟神的仪式有了灵魂,这中灵魂是村民赋予它,而不是它自身带有的。英格尔在书中说过“宗教界定为-“为了对人履行某些功能的一种努力。”虽然他对宗教的界定得到了后人的反驳,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宗教本身具有隐形的功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仪式也有同样的特点,比如涉藏州地区的山神崇拜和地方神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回馈。假如人自己不赋予超人的力量,地方神和山神崇拜没有灵魂。

还有煨桑和羌姆的等的仪式都是在群体中产生,有名的祈愿法会更是在信众和僧团的融合中才能达到它的效果。人是宗教的主体,在人的能动的世界里达到人和神融为一体,又或者是说,宗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附属品,说明一点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宗教一般是指有神论者的宗教。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催化剂”。现代社会里是指宗教的治疗作用,宗教可以让人脱离恐惧,把内心的声音寄托在比自己更强大的超人的身上,目的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乐。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上流人士,反而越依赖宗教,因为宗教本身具有治疗心理压力的能力,比如佛教在中国很是发达的原因之一也它的功能。

古时候,王朝的君王和统治有神秘性,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天人感应等,历史上的很多统治者的权利是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宗教和政权结合起来。这刚好是宗教本身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就顺利的推动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宗教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比如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社会,宗教彻底的池变成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蔓延或空间的光囊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太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容。他还是说;人群聚集之地,必有宗教痕迹。显而易见,宗教在社会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它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要对某个族群和民族进行了解,宗教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认识手段,了解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其实是了解人的社会的必经过程。

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就是有宗教接壤的,人不可逆天行事,比如现代社会里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开矿采宝的行为,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人的社会的发展,更迎来了大自然的各种灾难,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很重要,人类民运共同体意识形态下的社会里,人必须保护自然,正如庄子说“天地万物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时,他表明道之后的心得。要顺其自然,不可破坏自然,因为实际上,人依靠大自然。在宗教界有很多保护自然的方法,如涉藏的山神崇拜和地方神的崇拜、水神的崇拜以及护法神的崇拜,这些崇拜在宗教界有神秘色彩,但是其实是保护大自然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宗教催促人要行善,宗教徒最大的特点是是无私而普遍,依穆斯林的说法,人应该只向神顺服,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摆脱一切局限,帝王将首相与凡夫子无差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可以博爱众人。耶稣主张“要爱你的邻人”,这里的邻人不是亲朋好友,也未必是同乡或同胞,而是指所有碰巧出现我身边的人,并且需我要帮助的人,因为信徒本身具有爱心和所有人是神的子女。这些宗教的教义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它可以帮助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心存善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让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印度教的人享乐主义,遵循人的欲望,只要可以使人快乐,可以明智的追求享乐,享乐只是人的短暂的对快乐的追求,人对财富,名誉和权力的追去也是追去世俗的快乐。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给社会带来了动力。这动力就是宗教,人的追求很多,但是最终极的追去是得到解脱,因此宗教是人生活的模式,是人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把宗教作为当作填补的工具。龙叔的中观论,讲的是性空即缘起,万物都是实空,而人们所向往的现实的东西是幻想的,根本不存在,更不值得人们执着于当地下的法而痛苦。缘起缘性空也是宗喀巴大师的根本观点和核心命题,意思是说,“真正中观宗的空观,既不是认为在万物之前有一个空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空无本体,更不像涉藏某些佛教学者那样把万物的“缘起有”执为实有,而是说万物的存在本身“有缘起因故自性空”。这样的思想可以使人不成谜于变化多端的人世间的万物的执着,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又聚一聚散,人之常情,明白其中的道理,人可以放下包袱,不必短暂的得失而忧愁烦恼,或痛苦,而是可以使人帮助消灾避难。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在古代王朝时期,汉藏蒙古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有大量的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的现象,其中佛教是当时典型的例子,文成公主的进藏带去了儒家典籍、道家典籍和医术等,后来的金成公主入藏,也带去了儒家的经典。汉藏文化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更推进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和谐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代,蒙古族进入中原,同时对涉藏进行有效的管辖措施,从那以后,汉、藏和蒙古族之间的宗教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文化交流的主体依然是人和人,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流,因此,人的行为可以推动宗教的发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安东尼·华莱士认为,行为和仪式是主要的,“神话”和“信仰”是其附属物。这也许和西学者关注的角度有关系,但是我们要以何种态度对宗教的要素呢,我认为,每个要素在宗教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可缺少谁,但是我们最终关注的点不是宗教本身,而是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

涂尔干认为“宗是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那么信仰和实践的主体是仍然是人,人是一切行为的发起者,当然的发起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已。总之,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宗教是社会的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痕迹。反过来说,宗教有某种深刻的隐形功能,那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功能,但是它不是独立产生的,因为这是社会赋予宗教的责任,为社会发展服务,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让人类的文明得到进步,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必须在社会和人的存在之下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杰克•大卫•艾勒《宗教人类学基础》[M],刘勇、杨公卫 刘源等译,北京艺辉印刷有限公司,2017年12月第1版

【2】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3】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人类伟大的智慧传统》[M],刘述先(校订),刘安云 (译)

【4】斑斑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要》[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5】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次印刷,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