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探究

                              ,赵晨钰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   天津    300042

摘要:传统的高碳排放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个有限的资源社会中,低效率的发展必然会被淘汰,中国经济需要绿色转型发展。金融机构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要正确认识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明晰自身的机遇与挑战,正确对待局势,合理制定战略规划,助力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主要就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

引言

金融机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前,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通过积极降低自身能耗、探索碳补偿、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等方式,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碳中和。

1绿色金融发展与碳中和

绿色金融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的资金配置具有鲜明的环保导向,通过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效应,有效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与环保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进而有效降低碳排放。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有利于将市场中的资金引向更环保、更绿色的行业,在促进绿色行业研发能力的同时,倒逼污染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进而减少碳排放。总的来说,绿色金融发展不仅可以限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信贷约束等激励机制鼓励其退出对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生产活动,转向清洁项目或者进行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绿色金融,其自身具有的“绿色、低碳”属性,更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早在党的十八大,党和国家就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并“发展绿色金融”。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和顶层设计。

通过以绿色资本流动为载体,对财政资本形成有效补充,从而形成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生态环保的新格局,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向社会经济运行全过程的传导,进而提升环境保护效果以及生态固碳能力。通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可为环保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进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绿色金融更有利于转变我国传统发展模式,有效强化经济主体绿色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对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地球固碳能力至关重要。

2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2.1完善规划设计,做好运营战略调整

一是明确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目标,设计分步骤、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建立与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治理架构,将绿色与可持续纳入公司治理。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能源管理制度,对高耗能办公场所和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充分利用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产生的清洁能源,形成节能降碳的运营模式。三是形成与减排成效挂钩的绩效激励机制,强化绿色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员工绿色出行,提升员工环保节能意识。

2.2分析自身排放结构,评估降碳的环境影响

金融机构可以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的经验做法,扩大碳核算范围,对自身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清查。完善自身碳足迹管理工作,以科学、合理、国际通用的方法测算建筑物、出行、办公、用能等方面的碳排放数据。

2.3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

由于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建设阶段,因此需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建设、统一绿色金融标准,通过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完善,构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为此,金融业要不断拓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框架。首先要补充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通过财税补贴、税收减免等金融优惠措施来提高市场参与度。未来可扩大再贷款、担保品的范围来支持绿色信贷。其次要不断制定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法规,如利用好碳市场这一市场化管理手段,通过气候投资融资这一工具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动,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最后要将绿色发展意识普及到个人的实际行动中去。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力度,树立政府绿色政绩观,强化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意识。

2.4重视高碳企业的转型发展

高碳企业的绿色转型难点主要体现在资金和技术上。企业的转型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且转型的过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以及环境情况发展不同,每个地方都需要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分类的进行环境制定的制定,并有效兼顾制造业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表明,企业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参与碳交易,有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带来较强的正外部性。碳排放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的市场化评估,具有高水准减排技术的公司通过自主减排实现经济效益,减排技术欠缺的高碳企业则需要为排放造成的负外部性付费。最后,要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绿色意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程度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可组织企业各级管理者学习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同时,培养内部员工践行绿色理念,在企业文化中塑造绿色价值观。

2.5强化绿色专业能力,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定量分析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可能带来的信用、交易和市场风险,定性披露与环境和气候相关的治理目标、风险管理信息。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披露方式,对经第三方核证的碳排放成果进行披露。主动向社会披露支持的碳减排重点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

2.6深化绿色金融体系改革

为了满足大规模绿色投融资需求,有效防范绿色转型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碳中和,关键是建立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体系。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结合各地区的实践发展和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完善现有标准,然后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而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录,更好地匹配国际绿色金融认证机制。此外,应适当放松对绿色资产的金融监管,这可以在评估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时适当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改造。

2.7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现有的实现碳中和承诺均是各经济体单方面做出的承诺。就现有机制而言,还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关于气候治理的标准制定、信息披露和评估机制,需要进行全球协商。通过绿色基金,我们将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利用世界银行、亚投行等机构和国际资本,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在中外友好合作框架下设立绿色基金,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利用政策激励吸引外资参与到国内绿色低碳技术的改革进程中,力争形成一个由政府基金、金融机构、国外资本共同构建的多元化参与格局。

结束语

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环保导向的核心作用,通过在加大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绿色金融的生态环境保护引领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秀梅.碳中和目标下完善绿色金融评价研究[J].北方金融,2021(12):53-56.

[2]鲁政委,叶向峰,钱立华,方琦.“碳中和”愿景下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2):3-14.

[3]王柏匀,薛杨阳.绿色金融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优路径[J].清华金融评论,2021(12):14-15.

[4]胡泊.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发展[J].国际研究参考,2021(1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