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作业,优作业——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趣作业,优作业——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张茜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华西学校641400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丰富性,为学生减轻数学作业所带来的“不安”和烦躁,让学生能在“零负担多欢乐”的大环境下收获数学知识,感受知识的奥妙与神奇之处。小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也实践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适量的作业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学生知识“架构”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温习、巩固与加强,强化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点、难点与盲点的记忆。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一、引言

教师要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以多样、丰富的形式与设计策略,带动学生的思考能动力,促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多元的数学知识中感受到知识的奥秘与神奇,逐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导图”构建,帮助学生在进行数学作业书写与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动性和思维“跳跃”性。因此,如何合理的为学生的知识巩固进行重新规划与“革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吸收、运用效率的成倍增长,提高学生的大脑运转速率,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是当下教师需要深刻思考、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向。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直接,也最为“亲密”。小学数学最常见的运用便是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超市付款、超市买菜等等,大到买房买车,小到葱姜蒜苗,它们都需要到数学知识的“参与”。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数学作业进行紧密、巧妙且有高效的连接,结合生活中所需要运用到的数学场景,让学生能够在基础、日常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刻的认知和运用,增加数学知识点的真实感和“亲近”度,让学生用生活发生的事情作为完成作业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作业设计中,可以联系生活现状,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画面”,教师可以以超市买菜作为“画面”,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对超市中的各种蔬菜、水果或是玩具进行计算。例如,教师可以出题目“小明在超市看中了许多吃喝玩乐的物品,其中,小明喜欢吃的苹果3.6元,可乐5.1元,棒棒糖4.3元,玩具13.2元,请问小明需要花费多少钱?”。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试着自己为自己创造有趣的数学作业题目,促使学生的作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画面”和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对数学作业产生一定的学习憧憬度和兴趣感,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喜爱程度,促使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提升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衔接,启发学生主动挖掘更多数学奥秘。由此可见,通过将生活“场景”与数学课程作业进行有趣的结合与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场景”中形成有趣的想象力,结合课程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启发学生在作业中理清数学概念与数学含义,也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数学、感知数学、运用数学的良好数学学习思路。

(二)结合课堂讨论进行思考

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1]。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为学生的知识建设一个保护“屏障”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对课程问题进行思考,将讨论与交流设计成一项课程作业,“分配”给学生进行完成,同时告知学生在下一节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说的最多、最到位的小组和个人将得到加分奖励,由此带动学生大脑转动。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作业设计时,可以分配学生进行课程作业任务的讨论与归结,为学生设计真实、高效的作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室内的带有三角形图形的物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剖析、思考与交流,推动学生在观察、分析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意识与观察思路,加强学生对物体的“敏感”性与高度的专注力,促使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动性的高速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分发相同的三角形物体给小组学生进行观察,并询问学生通过物体观察发现了什么样的形状规律与形状特性,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刻的讨论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将每个小组的作业“结果”在课程中进行“展示”。通过“分配”小组作业,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之心”,启发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接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表达,也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知识点、完成思考作业的同时,促进学生探索精神与挖掘能力的良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智慧。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要适时的对学生正确的数学思路与解题技巧进行夸赞,促使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表达和分享自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的时候收获更多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分层式作业设计

日常开展数学教学,给学生布置数学任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任务总量给小学生群体带来的压力[2]。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教室中所存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进行列举和观察,并在课程练习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让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对照生活实际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特性,深入分析、挖掘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异同以及面积公式的计算“来源”,如启发学生“长方体可以分割为多个正方体”等,让学生通过联系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长方体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低作业难度,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启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进行掌握,并结合题目运用套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各自激发自身的数学潜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思考与分析,也能够让学生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中,逐步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帮助学生在分层作业中构建知识点的认知“导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跟紧教育体系变革的步伐,以“改革”、“升级”的思维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促使学生在作业中增强对知识点的运用和掌握,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能力等级,启发学生在多样、丰富的数学作业形势下,逐步形成成熟、便捷的解题“流程”,推动学生良好数学剖析思维的“发育”。

参考文献:

[1]姚仲卿.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 2022(8):3.

[2]丁永琴.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J]. 读与写:中旬, 2022(6):004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