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与螺旋CT对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诊断价值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9
/ 2

磁共振与螺旋CT对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诊断价值探析

,王勇军,王子龙,郭兵文,蒲,雄

(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 四川射洪 629200)

要:目的:研究磁共振与螺旋CT对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0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囊性占位疾病患者共80例作为观察对象,运用磁共振与螺旋CT对疾病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MRI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磁共振诊断肝脏囊性占位疾病,价值较高,可运用。

关键词:磁共振螺旋CT肝脏囊性占位疾病;阳性检出率;准确度

肝脏囊性占位疾病是临床中多发性疾病之一,临床此疾病患病概率比较高。该疾病和寄生虫、结核等相关病理因素相关,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一般为腹痛、发热、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体征,这些症状与体征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造成损害,甚至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对此,需尽早地诊治此类疾病给予诊断与治疗。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螺旋CT诊断技术、核磁共振诊断技术以及超声诊断技术等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1-2]。近几年,螺旋CT诊断技术与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对肝脏囊性占位病症诊断价值较高。此次研究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03月来本院就治的肝脏囊性占位疾病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运用磁共振与螺旋CT两种诊断技术对疾病诊断实施描述、并分析诊断价值析。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0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囊性占位疾病患者共80例,运用磁共振与螺旋CT两种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8.16±4.28)岁。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肝脏囊性占位疾病诊断标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重大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合并精神功能障碍等。

1.2方法

1.2.1 螺旋CT组

设备参数设置:层厚设定为3~5mm、间距设定为3~5mm。扫描的范围为:从身体右侧隔顶开始,扫描到肝脏的下缘位置。在必要状况下,需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也就是准备碘海醇注射剂60~100mL,运用高压注射器设备对患者迅速注射,将流速控制在2~3mL/s,注射时间控制在20s左右。实施CT诊断(分为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延迟期)。需注意在实施注射期间,要对其是否有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若是发现其有过敏反应出现,需即刻停止造影剂注射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CT增强扫描之后,需引导患者对刺穿点进行轻轻按压,多量饮水,使得造影剂能够尽快地排出。在完成扫描之后,把所获得的图像信息传送到处理站中,对结果分析。

1.2.2核磁共振组

引导患者处于仰卧体位,保持头先进。扫描的范围为:从身体右侧隔顶开始,扫描到肝脏的下缘位置。常规扫描序列设置:TlWI扫描、T2WI扫描、TlWI增强压脂扫描等。和患者病况相结合,运用多方位扫描方式,获得诊断图像。在开展增强扫描中,需运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推注12mL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获得图像,将图像传递到工作站中,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具体位置、包膜、增强特征以及囊壁结节等仔细观察分析。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诊断结果;分析诊断效能: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数据处理

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诊断结果

MRI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见表1。

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例

手术病理

CT检查

合计

MRI检查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60/80(75.00%)

10/80(12.50%)

70

72/80(90.00%)

3/80(3.75%)

75

阴性

8/80(10.00%)

2/80(2.50%)

10

1/80(1.25%)

4/80(5.00%)

5

合计

68/80(85.00%)

12/80(15.00%)

80

73/80(91.25%)

7/80(8.75%)

80

2.2 分析诊断效能

MRI检查准确度76/80(95.00%)、灵敏度72/75(96.00%)、特异度4/5(80.00%)、阳性预测值72/73(98.63%)、阴性预测值4/7(57.14%)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诊断效能对比n/%

组别

准确度

灵敏度

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CT检查

62/80(77.50%)

60/70(85.71%)

2/10(20.00%)

60/68(88.24%)

2/12(16.67%)

MRI检查

76/80(95.00%)

72/75(96.00%)

4/5(80.00%)

72/73(98.63%)

4/7(57.14%)

x2

10.3294

4.6933

5.0000

6.3661

4.3523

P

0.0013

0.0303

0.025

0.0116

0.0362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中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时,一般运用螺旋CT诊断技术、核磁共振诊断技术,这两种诊断技术其诊断价值都较高,它可以为患者后续疾病治疗提供确切依据。研究发现螺旋CT诊断技术、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各有其利弊[3]。螺旋CT诊断技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以及操作便捷性等优势,可将传统CT诊断劣势弥补,运用滑环技术,不间断和迅速地完成容积性扫描,进而获取较为清晰和全面的图像,进而为临床医生分析病情给予指导。核磁共振诊断技术为革命性诊断技术之一,运用迅速变化梯度磁场,能够提升核磁共振成像速度,进而推动临床医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神经生理学快速发展。此种诊断技术具有快速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此种诊断技术的图像质量比较高、分辨概率比较高,能够获取较为丰富性的诊断相关信息[4-5]

此次研究中,分析诊断价值,发现MRI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核磁共振诊断技术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诊断技术。对此,可把核磁共振诊断技术作为肝脏囊性占位诊断首选技术,可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在该基础之上,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实施螺旋CT诊断与核磁共振诊断,明确其影像学特征表现。若是机体有炎症反应的时候,病变位置四周肝实质门静脉血供量会降低,肝动脉将严重性充血,引起囊肿病变组织出现片状异常增强。在对患者开展动态扫描中,动脉期囊肿四周会发现有显著片状强化病灶,但平衡期、门静脉期病灶密度和四周正常肝组织的密度水平相等,并无显著变化[6-7]

综上,MRI诊断肝脏囊性病变价值高于螺旋CT诊断,可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素贞. 分析螺旋CT和MRI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作用[J].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1):49-51.

[2] 陈丽娜. 螺旋CT与磁共振在诊断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30):173-175.

[3] 陆纪元. 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4):535-536.

[4] 田安娜,王晓玲,李慧. 数据管理系统超声分类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研究[J]. 当代医学,2022,28(9):131-133.

[5] 祁汉中,陈晔,刘得余. 介入超声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分析[J]. 养生大世界,2021(10):30-31.

[6] 周东奎,鲁明骞,林雅欣,等. 胆囊小细胞癌伴肝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7(3):747-752.

[7] 卢春梅. 螺旋CT与MRI在肝脏囊性占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4):11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