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舞剧创作与评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当代中国舞剧创作与评论研究

吴星 ,陈昆

内蒙古文联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大数据中心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摘要】我国的舞剧经过70余年的发展,从1950年上映的舞剧《和平鸽》开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巨大的成就,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但当前国内对于中国舞剧的创作与理论评论却寥寥无几,几乎没有人总结和探讨这70余年的艺术历史,与西方的艺术理论形成一定的差距,现笔者通过结合国内外的优秀舞剧创作与评论理论进行研究,以求促使我国舞剧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舞剧;舞剧创作与评论;舞剧发展;理论研究

舞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首次出现,在16世纪的法国正式形成。舞剧是舞台剧本中的一种,它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手段,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舞台艺术,围绕着主要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及矛盾冲突展开创作1

1、历史悠久的芭蕾舞剧

芭蕾舞在意大利首次出现,芭蕾一词,杂糅于意大利语的Ballare和古拉丁语的Ballo,最后以法语的Ballet确定下来并一直使用。15世纪末芭蕾舞由意大利传入法国,并迎来了芭蕾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581年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出现于法国王后路易丝妹妹的婚庆上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1681年芭蕾舞女演员首次登台亮相于巴黎歌剧院上演的吕利的《爱情的胜利》中,此前芭蕾舞剧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2。1841年6月28日《吉赛尔》的诞生标志着法国芭蕾发展到了巅峰时期。1738年,法国芭蕾大师把芭蕾带到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建立了第一所芭蕾学校,由此推动了俄罗斯芭蕾的兴起与繁荣。19世纪末,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世界各国相继上演。从此,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便由巴黎转到了圣彼得堡3

2、全球化视角下的舞剧多元化风格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发展也越来越异彩纷呈,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种与人种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均给予了艺术舞剧的发展空间。且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居家足不出户的观赏到不同文化下的舞剧艺术,能够尽情感受不同艺术中的共性与特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舞剧艺术进行评论与建议,这极大的推动了世界舞剧艺术的向前发展。舞剧艺术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扎根于各个国家,呈现出民族化、芭蕾化、地域性、革命性、文学性、多舞种合一、多元化并存及个性化等不同风格4】

3、当前中国舞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当前中国舞剧研究存在的问题

3.1.1中国舞剧研究表现出空白状态:在梳理中国舞剧的发展过程中发现,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舞剧在舞剧创作与评论理论方面的研究重点寥寥无几,尤其是舞剧理论建设,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由于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受到了西方芭蕾的影响,芭蕾在中国舞蹈最黯淡的十年里,成为了舞剧“唯一”的经典。在20世纪60年代,结合时代和民族的特色,让具有纯正外国血统的“舶来”艺术,也拥有了不一样的颜色,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红色芭蕾”【5】

3.1.2舞剧多呈现政治意识与权力意志: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封建帝制中度过,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舞剧的创作与评论中也带有儒家思想意识,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的舞剧创作依然表现着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落后思想,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1.3舞剧的创作中缺少原创性剧本:国内大部分的舞剧是在传统文化中各种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如《宝莲灯》、《小刀会》、《五朵红云》、《霸王别姬》、《沙湾往事》、《红河谷》、《云南映象》、《大红灯笼高高照》等。传统文化固然好,但文学艺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了解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3.2针对问题的对策分析

3.2.1面对舞剧创作与评论理论方面研究出现空白现象,要加大基础投入,招收舞剧评论人才与文学创作者,让舞剧艺术与实际接壤,填补空白状态,推动中国舞剧创作与评论理论研究的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3.2.2对中国舞剧而言,中国舞剧需要出类拔萃的创意和独树一帜的品格,创作出一部部真正具有中国精神和千年文化的舞剧作品6

3.2.3中国舞剧要扎根于伟大的时代中、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只能讲故事,更要丰富吸收,学会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叠加艺术功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状态。

4、结语

中国传统舞剧在创作上比较重视其教育功能,观众是服务的对象,也是受教育者;由于现实主义舞剧和生活原貌比较紧密,观众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观众最大的能动性是对舞剧确定意义的直接感知,以及对编导是否反映了真情实感的判断7。从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舞剧作品脱颖而出,诉说着中华大地上的悲欢离合。当今中国的舞剧生态逐渐向一体多元、多元交融过渡,对观众而言,情节和主题集中明确的表达比较符合常规的观赏注意力。中国舞剧的当代性意识,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守正与创新,兼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董迎春,郑林萍.“生态”景观审美与综合创意——以广西大型民族舞剧《花界人间》为例[J]. 四川戏剧.2020(12)33-37.

[2]于平.“表意优先”是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绿色通道——由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引发的思考[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01)79-84.

[3]卢文超.中间道路的艺术社会学——詹尼特·沃尔芙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38-149.

[4]李圣传.从“五四”启蒙到80年代“新启蒙”——一条美学红线与两副理论面孔[J].文艺争鸣.2019,(05):177-188.

[5]于平,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20(01)213-224.

[6]于平,王小京.现实题材也是舞剧创作的一条“天路”——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观后[J].舞蹈.2019(03)332-339.

[7]于平.“心理描写”构成20世纪舞剧创作的重要支柱——杨少莆舞蹈美学思想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4)3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