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陈昶

 山东省新泰市中医医院 山东泰安 2712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进行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式,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集96例脑动脉瘤病患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设置48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夹闭术作为手术方案,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完成后,相较于对照组来做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作用效率更优,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存在(P<0.05)。结论:在进行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应用于其中,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生活功能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这种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损伤[1],并且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而一旦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极大的死亡风险,所以在临床上,医务人员需要明确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特征,并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才能保障患者的康复[2]。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进行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式,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集96例脑动脉瘤病患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设置48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纳入48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4岁,均值(62.79±3.56)岁。另外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40-76岁,均值(62.48±3.60)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可进行对比,由医务人员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确认患者资料可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常规开颅,手术中暴露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和穿支血管后,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调整显微镜的角度,观察动脉瘤和动脉分支的情况,实施动脉瘤夹闭手术,随后进行荧光造影,了解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动脉瘤夹闭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脱水,扩容,抗血管痉挛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进行治疗,医务人员按要求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在患者动脉瘤体内置入微导管并填入弹簧圈,根据患者脑动脉瘤的形成,以及动脉瘤的大小酌情为患者应用栓塞剂。采用优维显以及Onyx栓塞材料注入患者脑动脉瘤部位,并将5F导管撬通过seldings技术穿刺一侧动脉植入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并按要求对患者进行动脉造影。分析患者颅内畸形和脑动脉瘤情况,并给予患者栓塞治疗,整个手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在脑保护的装置下进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HSS量表:取分范围0-42分,得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3])、认知功能评分(采用MMSE量表:取分范围0-30分,分数越高代表认知功能恢复越好[4])。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用率(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达,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标准。

2.结果

2.1神经与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数据比较表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有明显变化,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

NIHSS评分(分)

MMSE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n=48)

25.98±3.58

12.28±1.26*

14.08±1.87

23.62±3.23*

对照组(n=48)

25.96±3.61

13.02±1.09*

14.10±1.91

22.98±3.36*

t值

0.398

0.597

0.927

0.637

P值

0.966

0.538

0.254

0.214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D、APTT、Fib均有所下降,但是实验组治疗后DD、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的比较(,n=48)

组别

DD(μg/mL)

APTT(s)

Fib(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0.78±0.25

0.25±0.02*

35.98±3.58

31.28±1.89*

3.63±0.48

2.12±0.23*

对照组

0.81±0.33

0.48±0.21*

35.96±3.61

33.23±2.26*

3.59±0.36

2.21±0.28*

t值

0.248

11.237

0.357

14.593

0.392

0.599

P值

0.361

0.000

0.186

0.000

0.519

0.25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体积较大引发患者出现术中破裂出血和蛛网膜粘连的情况,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导致手术视野暴露不够充分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在流动脉或邻近动脉的血管分支有可能被误解导致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情况,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在近年来统计研究调查中,显示,无论患者采用栓塞治疗或是夹闭治疗,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大约有4%~19%的患者会出现动脉瘤颈残留的情况而0.3%~1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载流动脉瘤或分支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产生,对于患者的机体功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应用过程中效果良好[4],手术在应用过程中,虽然能够通过开颅治疗的方案直接将患者体内的血肿清除,但这种治疗方式整体来说具有较大的创伤,并且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额外的不良反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案[5],在应用过程中十分适合应用于出血部位较深并且出血量适中无法耐受开颅夹闭术的患者,这种手术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使患者的脑部功能得到改善,不仅能够有助于加快患者的血肿清除速度,还能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使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这种手术,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进行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应用于其中,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考文献

[1]肖学谦,刘锋,谢国强,张良君.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07):608-611.

[2]李江涛,杨华,范玉军.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5):1645-1648.

[3]王丰慧,荆友斌.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农村卫生,2018,(22):1.

[4]李会兵,姚娟.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1):3175-3177.

[5]胡少杰.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8):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