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设计方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8
/ 2

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设计方案研究

林心洁[1]

1.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8

摘要: 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大多数城市路网已经基本形成,仍有一部分不甚完善。随着地区规划的不断调整,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会遇到规划与现状无法衔接的矛盾。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规划为一条新建次干路,由于紧邻居民住宅区与滨水风光带,项目周边建设条件特殊。本文结合该道路建设现状,详细分析对比了两套建设方案,统筹考虑,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同时兼顾与现状的衔接问题,最终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方案

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路网日渐趋于完善,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时序等多种问题,有时会存在规划与现状无法衔接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市政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市政道路位于城市中,单一的交通功能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城市交通发展务必进行全面考量[3],本文依托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道路建设工程,探讨市政道路建设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1 工程概况

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规划为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次干路,长度约626m,设计速度40km/h,道路红线宽度24m,双向两车道。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一块板,规划横断面布置为:24m=3.5m(人行道)+17m(车行道)+3.5m(人行道)。道路北侧为住宅,南侧为现状湖太路及大风圩8号沟,湖太路全线紧邻大风圩8号沟,为一条堤顶道路,经现场踏勘,湖太路道路宽度约9m,双向2车道,没有独立人行道,人车混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道路路面及路侧绿地刚实施不久,路面状况、绿带中植物长势均较好。

图片1

图1  太中路区位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规划时并没有将湖太路的建设考虑在内,湖太路北侧规划为绿地。

2建设方案分析

2.1方案分析

拟建太中路与湖太路距离较近,均为东西走向道路,按两种方案来考虑:

(1)平面布置方案

方案一:太中路路线按照规划线形。

如果按照规划线形,拟建太中路的道路中线为一条直线,北段与现状湖太路会有部分重叠,长度约150m,从西至东,两条道路逐渐分开,中间夹一块三角形绿带。考虑到现状湖太路道路宽度很窄,道路交通功能不完善,行车、行人都不方便,所以当两条路路线即将分叉的时候,在太中路南侧人行道边缘设置4.5m宽开口,方便行人进入湖太路。当太中路实施完成后,它将取代湖太路来联系东西方向的交通,湖太路只作为一条滨水景观步道,在道路南侧增设3m人行道。

方案二:太中路西段利用现状湖太路拓宽,东段按照规划线形。

由于湖太路已经建成且道路状况良好,出于经济性考虑,可以在现状湖太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西段约220m长度范围内向北侧拓宽15m,道路线形增设两条半径为500m的圆曲线,太中路东段与湖太路分叉,湖太路线形维持不变,两侧各增设3m人行道。

(2)纵断面布置方案

以上两个方案的纵断面按照现状相交道路及规划控制点标高设计。

拟建太中路与丹阳湖北路道路中心线交点控制点标高为8.65m,与东风路道路中心线交点控制点标高为7.65m,与西石固路道路中心线交点控制点标高为7.15m,道路全线共设置两条凸形竖曲线,半径分别为5100m、6300m,两条凹形竖曲线,半径分别为4500m、8000m,最小纵坡坡度为0.308%,最小坡长为110m。

(3)横断面布置方案

方案一:由道路中心线向外侧依次分别设置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道路标准段横断面布置为24m=3.5m(人行道)+0.25m(路缘带)+4.5m(非机动车道)+2×3.75m(机动车道)+4.5m(非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3.5m(人行道);在交叉口位置处,通过压缩非机动车道宽度的方式进行渠化,进口道渠化为2车道。道路渠化段横断面布置为:24m=3.5m(人行道)+0.25m(路缘带)+3m(非机动车道)+3.5m(出口道)+2×3.5m(进口道)+3m(非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3.5m(人行道)。

方案二:由道路中心线向外侧依次分别设置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并且在道路南侧非机动车道外单独设置一排竖向停车位。

道路全线横断面由北向南布置为:24m=3.5m(人行道)+0.25m(路缘带)+3m(非机动车道)+2×3.75m(机动车道)+3m(非机动车道)+3m(停车位)+0.25m(路缘带)+3.5m(人行道)。


2

图2  方案一平面图

3

图3  方案二平面图


(4)路基路面设计

太中路道路等级为次干路,根据交通量预测,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为1.3,×107。车行道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RAC-13C)、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36cm水泥稳定碎石(建议水泥掺量4%)、20cm石灰土(含灰12%),总厚度68cm。经计算,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232.9(0.01mm)。

根据地勘报告内容,拟建区域土层自上而下分布有素填土层、黏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层、黏土层。其中素填土成分复杂、结构松散、密实度不均匀、低强度、欠固结,工程地质性质差,未经处理不可直接利用;黏土层为中压缩性,中等强度,工程地质性质一般;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属软土层,工程地质性质差;黏土层为中压缩性,中等强度,工程地质性质较好。黏土层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太中路全线为填方路段。当行车道外边缘路面设计高程与原增面高程差小于等于1.27m时,清表20cm,向下开挖至路面底基层底部以下80cm处,对地面进行碾压并且压实度达到93%,路床采用80cm 5%石灰土分层填筑碾压,压实度达到95%,若开挖至路面底基层底部,经过碾压压实度可以达到95%,则取消路床开挖。当行车道外边缘路面设计高程与原增面高程差大于1.27m时,先清表20cm,然后对地面进行碾压,压实度需达到92%,路堤采用3%灰土回填,上路堤(路床顶面以下80~150cm)压实度≥93%,下路堤(路床顶面150cm 以下)压实度≥92%。路床采用80cm 5%石灰土进行分层填筑碾压,要求压实度达到95%。

2.2方案评价

(1)平面布置方案

相比于方案二,方案一道路线形笔直、平顺,利于行车,交通组织方式更加简洁;太中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湖太路以服务功能为主,道路定位明确合理,由于将湖太路作为景观步道,取消了其机动车行车功能,改变了以往人车混行的状况,给市民一个在滨水散步休憩的独立空间,道路安全性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活趣味性。

方案二中道路虽然由西向东前220m利用了现状湖太路的道路线形,经济性稍有提升,但同时因为保留了湖太路,两条路距离很近,交通功能重复,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湖太路与太中路交叉口、东风路与太中路交叉口距离很近,交通组织上较为复杂、混乱。

综合以上情况,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2)横断面布置方案

两个方案对于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划分上一样,区别在于车行道的分配。

方案一将车行道分为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道宽度非常充裕,行车舒适、安全。在与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处设置渠化,进口道两个车道,提高了行车效率。

方案二在道路右侧设置了竖向停车位,方便了有临时停车需求的市民,但是太中路的机动车道只有双向两车道,当湖太路封闭,无法通行机动车后,太中路路侧停车很容易造成拥堵和交通事故。

综合以上情况,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3 结语

一个片区路网的建设往往会分步进行,城市道路建设从规划到真正实施会遇到很多问题,规划与现状无法衔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太中路道路建设工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既满足规划又兼顾现状的要求下进行太中路的建设,给出了满足道路交通功能、服务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煦.城市道路设计现状与改进措施方案初探[J]. 中国科技投资,2019,(33):63.

[2]王方伟,李巍,王少霖.浅谈城市道路改造设计[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224.

[3]王泳心.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现状与改进措施[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6):198.



作者简介:林心洁(1989-),女,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道路设计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