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负性情绪和预后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9
/ 2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负性情绪和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方式与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急诊护理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心理情绪;结果: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护理前组间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评分均降低,两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更优(P<0.05)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期间,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不仅利于消除患者负面情绪,而且可加快患者恢复,提升预后质量,该护理方式存在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负性情绪;预后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中高发心血管疾病,此类患者病死率高,为发挥抢救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应落实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干预,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预防,这就需要选择适合方式进行护理[1]。研究对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护理分析,对患者分组后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重点分析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研究,以随机原则为依据分组,建立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1.70±5.5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1.69±5.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措施包含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具体病情,按照协助抢救、吸氧、心电监测等护理方案进行干预。

观察组: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措施。(1)优化接诊过程:患者入院前做好接诊准备,开通绿色通道,准备好抢救工作用具以及人员,患者入院后调整相关程序,先进行抢救,然后落实缴费等操作;(2)评估病情:询问患者疼痛位置、性质和疼痛程度,了解患者具体病情,加强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协助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3)优化急救流程:安排责任护士配合主管医生展开抢救工作,于接触到患者5min内建立静脉通路,落实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经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至介入导管室,并于抢救开始30min内对患者进行跟踪;(4)优化护理过程:建立并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根据岗位分配制度,根据相关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护理能力进行评估,完善护理流程。

1.3观察指标

1)临床急诊护理效果:以急诊抢救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时间越短临床护理效果越高。

2)心理状态评分:使用焦虑量评价表(SAS)和抑郁量评价表(SDS)进行评分,评分越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

3)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评价指标,发生率越低,预后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急诊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各项临床急诊急救效果均优于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临床急诊护理效果比较spacer.gif±s)

组别

例数

急诊抢救时间(min)

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min)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38

47.52±8.45

48.62±8.46

8.93±2.34

对照组

38

60.59±9.01

66.37±8.57

13.25±3.07

t

-

6.523

9.086

6.899

P

-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护理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评分均降低,两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详见表2。

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pacer.gif±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8

57.23±6.31

41.16±3.61

59.76±8.73

47.84±3.21

对照组

38

57.24±6.20

47.03±3.45

59.98±8.01

54.56±3.04

t

-

0.007

7.247

0.114

9.370

P

-

0.994

0.000

0.909

0.000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绞痛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休克

观察组

38

2(5.26

1(2.63

3(7.89

1(2.63

对照组

38

8(21.05

6(15.79

10(26.32

7(18.42

spacer.gif

-

4.146

3.934

4.547

5.030

P

-

0.042

0.047

0.033

0.025

3讨论

随着现代化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护理方式实施效果有着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在患者护理期间选择适合的干预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中一种危重症,为保证护理效果,需要转变传统护理方式,落实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加强对整个治疗过程干预。相关研究表明,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能够取得一定护理效果,与之相比,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措施,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心理,该护理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临床急诊护理效果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SAS和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两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更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5.26%,2.63%,7.89%,2.63%)分别低于对照组(21.05%,15.79%,26.32%,18.4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利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利于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消除其负面情绪,且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该护理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与常规护理相比,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取得更佳护理干预效果,护理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绍辉,易婷,陈煌,等.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负性情绪和预后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21,42(10):1259-1263.

[2]陈珍妮,黄玲萍,林节娥.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