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9
/ 2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庞路人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四川成都  610299

摘要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救治,观察组给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APACHEII评分、治愈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

创伤性休克是指在严重的外伤和刺激下,由于神经-血管的反射而导致的微循环损害。重度创伤性休克可因体温过低、血容量过低、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的恶性循环而加快死亡。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清创、止血、扩容、抗感染、抗休克、纠正凝血障碍、酸中毒等,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分析了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3-65(42.12±2.2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3-65(42.45±2.56)岁。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救治,观察组给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1)成立一体化创伤急救团队,包括急诊、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 ICU、超声科、输血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实行轮班制度,保证每个科室都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可及时联系120,根据伤员的病情,安排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急诊,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实时跟踪救护车的位置,并对伤员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为伤员做好急救准备。 (2)院前急救: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到120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在格拉斯哥的昏迷状态下做出相应的评分;并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了止血、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在此过程中,应向急诊医师汇报病情,开通绿色通道,做好相关的检查和药品。护士通过信息系统向急诊科报告患者的情况,以便为手术作好准备。(3)住院后,急诊外科医生立即向队长汇报情况,所有医疗团队都在现场,各科室配合,按照“CRASH-PLAN”的顺序进行抢救。C代表心脏, R代表呼吸, A代表腹部, S代表脊柱, H代表头颅, P代表盆骨, L代表四肢, A代表血管, N代表神经。所有的检查都有专门的人员陪同,需要做手术的病人,都会被送到手术室里。会诊是由急诊科的组长来完成,综合治疗小组的成员会商议决定。暂时不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送到 ICU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APACHEII评分、治愈率、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计数x2统计,计量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完成检查时间、接诊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组别

院前急救时间(min)

多学科会诊时间(min)

完成检查时间(min)

接诊至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对照组(35)

32.56±7.91

17.56±2.94

25.25±6.15

27.56±2.21

30.25±3.18

观察组(35)

21.21±2.21

10.21±1.21

15.21±2.01

17.21±1.01

22.19±2.54

t

8.045

8.024

7.935

8.862

12.9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者APACHEII评分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APACHEII评分均改善,而观察组APACHEI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比较(x±s)

组别

时期

APACHEII评分

观察组(35)

治疗前

23.13±3.67

治疗后

10.56±1.21

对照组(35)

治疗前

23.24±3.73

治疗后

15.51±2.56

2.3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两组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例数(%)]

组别

治愈率

死亡率

对照组(35)

26(74.29)

9(25.71)

观察组(35)

33(94.29)

2(5.71)

X2

5.285

5.285

P

0.022

0.022

3讨论

急诊创伤性休克的病人,常规情况下,急诊室在120救护车下,由值班的医务人员来接诊,随后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向相关科室申请支援,并安排值班医生,这样的急救方式,各个科室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容易延误时间。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应用下,急诊科值班医生从单一救治状态转向团队合作的转变。急诊科是由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对整个急诊外科的工作进行统筹,以保证抢救、会诊、处置、治疗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序、及时、有效、合理地进行,而其它附属科室的协作,也使得抢救过程得到了优化[1-2]

与传统的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三个方面得到了完善:⑴院前-院一体化:强调与120团队的联系,在通过远程信息共享对疾病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派遣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的团队进行外勤救治。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院外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既可以帮助病人得到医院以外的医院的专业指导,也可以帮助急救团队在病人到来之前,了解到有关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在病人到达后,及时转入急诊科,避免再次分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医院的抢救时间。相对于传统的急救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医疗体系的独立性、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提高医院急诊救治的工作效率[3-4]。⑵医护工作的配合:强调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协作,并在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采取以医师为主、护士为辅的合作方式,为患者提供综合、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与传统的医疗合作模式不同,“医疗一体化”模式可以将每个成员的工作分工明确,参与到医疗和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避免了在抢救中出现空闲、手忙脚乱的情况,将抢救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⑶多学科融合;重视医院前期急救阶段的相关专家统筹,保证伤员得到更多的专业技术支援;建立院前-急诊会诊-手术科室一体化管理体系,避免传统抢救环节各科室信息隔离及多次交接造成的抢救延误现象。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改善,可以细化急诊接诊流程,细化医护分工,形成院内外、各学科、急诊、手术室等多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提高对多发伤病人的救治效果[5-6]

综上,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施洋. 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当代护理,2022,3(3):.

[2]赵慧,李超丽.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22,29(05):665-666.

[3]高琪琪. 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路径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05):701-703.

[4]徐信业,尚琳.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6):55-57.

[5]赵伟霞.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1):179.

[6]满文浩. 一体化创伤救治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05):294-295+298.

作者简介:庞路人(1984-05-),男,汉族,本科,四川广元人,职称:主治,研究方向:急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