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怎么导致的?应该怎么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1

心力衰竭是怎么导致的?应该怎么治疗

侯光强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广元 628000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有些人因长时间的加班原因,晕倒了,去医院抢救,其实这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该种疾病的突出表现是:乏力、气促、心悸、下肢水肿等,多发生在高龄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心力衰竭比较严重的话,会出现病情加重,可能出现猝死的可能,一般心力衰竭会有基础病,如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因此建议在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病症时,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听取医生的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虽然基本上不太可能痊愈,但是也能对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这对保证我们的健康来说极其重要。

1.心力衰竭是怎么导致的?

引发心力衰竭的因素较多,大部分都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此外还包括以下诱发因素:感染。患者长期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生活,造成呼吸道感染,并引发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会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各种因素造成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血容量增加。多是输液过快、过多、盐摄入过多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增加患者心搏出量,增多回心血量,加重心脏容量负荷,引发心力衰竭;甲状腺素会加快心率,提升代谢率、心肌耗氧量,导致心力衰竭;妊娠。若是患者本身患有心脏病,在妊娠阶段,随着月份增加,会让循环血量不断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衰失代偿,造成心力衰竭,在妊娠至32~34周,需对孕妇加以严密家监护,听取医生吩咐,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到医院配合相关检查、治疗,若是有危及生命的状况发生,立即停止妊娠;贫血。若是患者血红蛋白<7.0g/L,可能会造成代偿性心排血量增高,引发心力衰竭;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情绪变化、过度脑体力劳动等,都会增加耗氧量,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治疗不当。多指不听取医生建议,停止服用降压药物、利尿剂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多指低血钙、低血钾、酸中毒等。此外还有其他诱因,比如甲减、原发性心肌损害等,在此不一一细表,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询相关资料。

2心力衰竭应该怎么治疗?

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从以下数种进行讨论分析:利用强心药物,比如毛花苷C、地高辛等提升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可改善心脏功能;利用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比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这种类型的药物在利尿的同时,降低心脏前负荷;还可选择硝酸甘油、硝普钠等扩张血管的药物,主要是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用于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以此来起到延缓、纠正心力衰竭发展的目的;ras系统阻滞剂。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心脏重构,治疗效果极好;螺内酯。改善心脏重构,缓解症状,但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的调整利尿剂与其他药物的使用量,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有盐酸贝那普利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皆有着较好的治疗价值。

去除病因

对引发心力衰竭的原生病加以治疗,以此来改善预后,像冠心病可以植入支架,增加心肌的供血。肺心病要积极控制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在病情稳定以后,还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来处理,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使心衰得到控制,且可清除心内外的感染病灶,以此来纠正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

减轻心脏负荷

主要是在平常注意按时休息,保证睡眠量,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服用一些镇静剂;控制好日常饮食,比如控制钠盐摄入、热量、进餐次数、种类等,不给心脏添加额外的负担。

把握好治疗时机

因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危重表现,病情变化极快,且可能会突然死亡,因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当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具体情况,以此来积极地应对治疗,这需我们对心力衰竭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送医:突然呼吸困难、难以平卧;两肺布满湿性啰音、粉红色泡沫状痰、发绀、气急等,即使后续有所恢复,也应当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此来提升治疗效果。

3.如何有效预防心力衰竭?

合理饮食

尽量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进食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高粱、大豆、玉米等,火锅、烧烤这些比较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每餐可控制在八分饱,多吃一些流质、半流质的食物,亦可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安排饮食量、食物类型。

保持少量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负担过重脱离不开关系,因此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该方面的趋势,应当及时调整个人习惯,适当减少运动,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运动项目可以改为比较舒缓的类型,比如击剑、散步、广场舞等,这对恢复我们的身体也有着比较好的作用。

综上,经过以上的讨论,想必大家对心力衰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希望能提升大家对此病症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定期到医院检查,若是发现有该方面的病症时,也不要过于恐慌,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积极应对,这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