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王君

岳池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再抽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健康人55例作为对照并将其命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共计检出斑块84个,规则、轻度不规和重度不规则斑块分别为34、28和22个,对照组共计检出斑块16个,均为规则型,(P<0.05),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用于诊断动脉梗化性脑梗死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用于评价脑梗死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颈部血管彩超能够观察到颈动脉斑块数量、大小及形态,并对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在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本次研究将5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55例健康人进行分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讨论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方面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动脉梗化性脑梗死患者和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健康人分别抽取55例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为研究组,后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5.39±3.62)岁,男性25例,女性2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5.57±3.44)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此次研究已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2)研究组患者均符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拒不配合者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查时取仰卧位并将颈部充分暴露,超声探头频率设置在3.5-10MHz之间,检查部位自颈动脉开始依次对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及分叉部位、颈动脉窦、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颈外动脉等进行详细探查,记录斑块数量、形态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表面形态及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平整光滑为规则形、以与相邻表面差值0.4mm为临界值,低于此值为轻度不规则,高于此值为重度不规则。狭窄率介于1-49%且血流速度增加不明显为轻度狭窄,狭窄率介于50-69%且血流速度显著加快为中度狭窄,狭窄率介于70-99%且血流湍急为重度狭窄,闭塞者无血流信号。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描述,斑块形态、狭窄程度利用(n%)进行描术并利用χ2进行检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利用(±s)进行描术并用t进行检验。P<0.05,则提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

研究组为(1.39±0.11)mm,对照组为(0.50±0.08)mm,(P=0.000,t=48.527)。

2.2两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及表面形态。

对照组检出斑块16个,研究组检出斑块84个,斑块形态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表1:两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及表面形态(n%)

分组

斑块数量

规则型

轻度不规则

重度不规则

对照组

16

16(10.00)

0(0.00)

0(0.00)

研究组

84

34(40.48)

28(33.33)

22(26.19)

t

52.816

23.105

16.853

P

0.000

0.000

0.000

2.3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36例、11例、8例和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7例、2例、0例、0例,(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致,其脑部组织因缺血缺氧产生坏死,而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是导致此病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且颈动脉壁斑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受检者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部血管彩超具有安全性好、对机体无创伤、检查价格低、操作便捷、所得图像易于存储等优势,能够清晰的显示出颈动脉管壁具体走形以及结构形态[3],同时还可对粥样硬化性斑块进行有效检出,并且可对斑块的性质以及形态等进行观察,还可以十分精准的测量出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是临床上用于判断是否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对于无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而言,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对其斑块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定期对其血流参数以及斑块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干预

[4],是预防脑梗死病情进一步进展的重要举措。

综上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质性、颈动脉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均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间具有密切关联,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以及时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出,并对其性质进行鉴别,还可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临床医师可依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姚宏伟. 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价值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020):315-31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张秋菊. 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 25(7):52-53.

[4]焦健,都基权,孟玫,邹淑丽,张鹏.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29(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