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价值

周年华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201899

摘要目的:分析CT影像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月,1年内收治的98例疑似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RI诊断和CT影像诊断,将两种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CT诊断诊出率明显高于MRI诊断,同时CT诊断的漏诊率低于MRI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准确率较高,可以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明显改善预后效果,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字】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诊断;价值

真菌性鼻窦炎是人体感染细菌引起发生在鼻窦的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放疗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是真菌性鼻窦炎易感人群[1]。近年来真菌性鼻-鼻窦炎呈明显上升趋势,除了现在检查手段的进步,有可能与环境污染和广泛使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部分鼻腔结构异常患者鼻窦通气引流不畅,大量分泌物潴留,局部发生炎症等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发生真菌性鼻窦炎[2]。真菌性鼻窦炎一般是单侧鼻窦起病,然后向其他部分发展,导致累及多窦。患者会出现鼻塞,嗅觉逐渐减退,鼻腔发出异味,有脓鼻涕带血鼻涕流出,部分患者还会有反复头痛、头闷等症状[3]。真菌性鼻窦炎在发病初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是根据体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很难准确诊断,非常容易发生误诊,耽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及坏死的病变组织,鼻窦通气恢复,效果明显。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有了大幅提升,极大提高早期治疗及预后效果。本研究中,即分析了CT影像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月,1年内收治的疑似真菌性鼻窦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98例疑似患者中,男51例,女47例,平均年龄45.93±7.33岁,经鼻内镜检查:中鼻甲息肉样变38例,钩突肥大30例,中鼻道黑褐色新生物16例,鼻中隔偏曲10例,鼻腔外侧壁内移4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采用磁共振诊断和CT检查,鼻窦冠状位性CT轴扫描,层距5 mm、层厚5 mm,从额窦顶扫描至上颌窦底,用软组织窗和骨窗同时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质结构。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需观察两种诊断诊出率、漏诊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诊断方式诊出率、漏诊率的对比

CT诊断诊出率明显高于MRI诊断,同时CT诊断的漏诊率低于MRI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1 CT诊断MRI诊断诊出率、漏诊率的对比(%

组别

例数

诊出率

漏诊率

CT诊断

49

41(83.67%)

(16.33%)

MRI诊断

49

16(32.65%)

(67.35%)

x2

-

26.209

P

-

0.001

2.2诊断结果

结合术中所见和鼻窦内的病变组织检查,两组患者均为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为窦腔实变的中央可见点、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由真菌丝中的钙盐、铁和镁等重金属形成;窦壁骨质破坏多位于上颌窦内壁,尤其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处,其余窦壁骨质增生肥厚。

诊断结果为:观察组经CT检查,发现41例患者都有单侧上颌窦受累。有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在病变窦腔内,上颌窦窦腔内见小斑点状或小线条状钙化35例(85.37%)。上颌窦窦壁骨质有增厚现象12例,其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破坏7例(17.07%)。对照组经MRI检查,发现16例患者的上颌窦病变中央呈T1、T2低信号且T2信号低于T1信号。

2.3CT诊断准确率

分别进行细菌性鼻窦炎,鼻窦炎息肉,鼻窦恶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鉴别。

CT准确率是95.92%94/98)与金标准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CT诊断效果较好,具体表格如下:

术中所见

CT

真菌性鼻窦炎

细菌性鼻窦炎

鼻窦炎息肉

鼻窦恶性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真菌性鼻窦炎

87

1

0

0

0

细菌性鼻窦炎

1

2

0

0

0

鼻窦炎息肉

1

0

2

0

0

鼻窦恶性肿瘤

1

0

0

2

0

内翻性乳头状瘤

0

0

0

0

1

合计

90

3

2

2

1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真菌侵入患者机体,在鼻窦黏膜上大量繁殖扩散。绝大多数真菌性鼻窦炎均为单侧发病,仅少数是双侧发病,上颌窦是最常见的病灶位置。患者鼻腔发生病变,鼻腔通气受到影响,呼吸功能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消化系统功能产生负面作用。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血氧浓度下降,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患者不仅会感到头痛、头晕,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甚至胸闷、胸痛现象,严重者会影响心肺功能,最终发展成鼻咽恶性肿瘤,大部分鼻咽恶性肿瘤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鼻窦炎久治不愈。真菌性鼻窦炎还会引起眼部不适症状,真菌不断侵染面部组织,影响面部及眼眶下的神经,导致面部疼痛,或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等。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多数与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有关。真菌性鼻窦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常规方法诊断效果不佳,容易误诊、漏诊,影响治疗和预后效果

[4]。真菌性鼻窦炎是严重影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提高早期诊断率,才能有效改善预后效果。

细菌性鼻窦炎在CT上的表现:窦腔内有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比较低。鼻息肉CT表现: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腔或鼻窦膨胀扩大,充满软组织肿块影;可侵蚀骨质,也可伴有骨质硬化;密度不均,从黏液到软组织密度,中央多为高密度物质,外周伴有低密度环,为炎性病变特征性外观。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上颌窦最常见,窦腔实变的中央可见点、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由真菌丝中的钙盐、铁和镁等重金属形成;窦壁骨质破坏多位于上颌窦内壁,尤其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处,其余窦壁骨质增生肥厚。鼻窦恶性肿瘤CT表现:鼻腔或鼻窦内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肿块较大时会有液化坏死,呈侵袭性生长,绝大多数有明显的虫蚀转骨质破坏。内翻性乳头状瘤CT表现:鼻腔或鼻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呈乳头状,密度均匀,增强后可轻度强化。可发生骨质吸收或骨质增生,如发生恶变骨质破坏更明显。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主要有病变内高密度钙化和窦壁骨质被破坏的情况,进而来判断是否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CT检查可以检查明确鼻窦炎的类型,细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为窦腔内有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比较低,真菌性鼻窦炎则是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局部会有散在或多发的高密度影,高密度影考虑是窦腔内的真菌团块所致。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需要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身体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尽量保留正常黏膜,改善鼻窦通气和引流。鼻窦CT检查可以明确病变范围,观察到鼻窦的具体情况。根据CT检查的结果,清楚观察到病灶部位的情况,通过手术恢复鼻腔正常结构和功能。术后积极增强抵抗力,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减少疾病为危险因素,才能取得良好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CT影像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准确率较高,可以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明显改善预后效果,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斌,张爱军.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03):45-46.

[2]党进军,唐晓琴,李彦军等. CT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05):137-139+2.

[3]吴燕妮,金鑫,吕世霞. 研究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5):72-73.

[4]陈易鑫,闫师玲,朱银民等.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分析[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20,15(05):283-287.

[5]陈灿,牛玉军,马湘乔. 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 广东医学,2020,41(07):732-735.

[6]郭婷婷,朱晓荣. 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诊断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