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徐利军1 ,乔仲伟通讯作者 ,张跃东2 ,代四林3 ,苗壮2 , 

(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机动第三支队卫生队 北京 100192

(2.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9集团军医院 辽宁辽阳  111000

(3.3.31699部队 辽宁抚顺113126

摘要:记录观察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对治疗的2017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7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编号进行分组,研究组38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患者加以手法复位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了眩晕障碍量表与Berg平衡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BBS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11.12±0.54)分低于对照组的(17.12±0.78)分,BBS评分(51.23±2.33)分高于对照组的(32.78±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6%)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平衡状态,疗效比单一用药治疗更为确切。

关键词:耳石症甲磺酸倍他司汀 手法复位

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难以准确诊断,治疗难度也相对较高。既往临床多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等抗耳内眩晕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较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部分患者在长时间用药后还会出现药效降低甚至无效等情况,临床需要为患者联合采取其他方法来提高对耳石症的治疗效果。对2017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7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试观察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治疗的76例耳石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编号进行分组,研究组38例,对照组38例。研究组年龄20~68岁,平均(41.51±24.12)岁;病程1个月~4年,对照组男38例,平均(42.12±23.01)岁;病程3个月~2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相关标准;(2)认知功能良好;(3)依从性良好;(4)无药物过敏史;(5)患者与家属均知情。排除标准:(1)突发性耳聋;(2)梅尼埃病;(3)后循环缺血;(4)既往精神病史者;(5)其他原因所致眩晕。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6 mg/次,餐后服用,3次/d。连续服用1周。

研究组患者加以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复位发方法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了眩晕障碍量表与berg平衡量表评估,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主要评估患者眩晕症状,量表为百分制,分数越低,患者眩晕程度越轻。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主要评估患者的平衡状态,量表项目为14项,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为56分,分数越低,患者平衡状态越差。

(2)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眼震等症状显著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HI与BB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与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更低,BBS评分更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与BBS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DHI评分)

治疗后(DHI评分)

治疗前(BBS评分)

治疗后(BBS评分)

研究组38例

29.23±1.05

11.12±0.54

28.45±2.21

51.23±2.33

对照组38例

29.27±1.07

17.12±0.78

27.21±1.23

32.78±1.26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38例

30

7

1

97.36%

对照组

38例

14

16

8

78.9%

p值

<0.05

3 讨论

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类型,在一般人群中终生患病率约为2.4%。在专科头晕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20%~30%被诊断为耳石症。这种前庭神经紊乱的特征是由特殊的头部位置变化引起的短时间反复发作的强烈眩晕,通常伴有恶心和呕吐。联合应用手法复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不仅疗效更高,患者的前庭症状和平衡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改善,临床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焕庭,李琴,熊奇斌,等.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1):35-36.

[2]刘素芸.SRM-IV型BPPV诊疗系统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在耳石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9,31(12):90.

[3]刘媛媛.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3):85,87.

(乔仲伟 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9集团军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