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环节优化吸痰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环节优化吸痰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李如梦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24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环节优化吸痰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32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1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吸痰护理,观察组优先吸痰方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环节优化吸痰方式,利于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优化吸痰方式;血气指标;并发症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治疗,能够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及时有效的吸痰,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可促使患者呼吸通畅,能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但常规的吸痰方式,处理不当,会导致肺部感染情况发生。常规吸痰,由于在盲目状态下操作,对呼吸道内分泌物的观察不清晰,易影响吸痰效果,还会导致气管纤毛损伤,导致呼吸道深部淤积物增加,进一步增加肺部感染[1]。为此,本次研究在常规吸痰基础上,对吸痰方式进行优化,以提升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32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16例。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4-75岁,平均(48.8±3.3)岁。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36-703岁,平均(49.3±3.7)岁。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气管切开吸痰护理。充分湿滑气道后,指导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20min,将15-22cm深的吸痰管插入呼吸道,进行每次15s的吸痰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优化吸痰方法。进行灌洗吸痰,使用Fr12型吸痰管及气管切开套管辅助操作,操作前指导患者高流量吸氧10min。经2-3ml的利多卡因滴入。在纤维支气管镜的观察下,将吸痰管置入呼吸道进行吸痰操作。痰液粘稠或者形成痰痂的,进行局部支气管灌洗。灌洗量控制在100ml以内,吸痰时间在10min以内。操作过程中,进行血气指标值监测,患者头部与床成30-45°角,保证静脉、脑脊液正常回流。不需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可采取浅部吸痰法治疗,吸痰管置入气道内吸痰,操作参照常规吸痰方法。

1.3 观察指标

(1)血气指标,干预前后进行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评估;(2)并发症,统计肺部感染、黏膜出血及发热发生率[2]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血气指标对比

组间干预前血气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血气指标对比(±s,mmHg)

组别

例数

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氧合指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16

62.3±4.3

108.7±6.9

51.4±4.5

37.2±4.3

170.4±6.6

323.6±10.5

对照组

16

61.8±4.0

91.6±4.9

50.8±4.7

41.7±5.7

171.1±6.2

271.3±6.8

t

0.341

8.082

0.369

2.521

0.309

16.723

P

0.736

0.000

0.715

0.017

0.759

0.000

2.2 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并发症对比[n(%)]

组别

例数

肺部感染

黏膜出血

发热

总发生

观察组

16

1

0

0

1(6.3)

对照组

16

3

1

2

6(37.5)

X2

4.571

P

0.03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导致脑缺氧、昏迷、意识障碍等疾病症状,为改善患者血气指标,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就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质量[3]。在气管切开过程中,为防止大量气道分泌物蓄积在肺部,引发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就需要进行较好的吸痰护理。

目前的常规吸痰方式,多凭护理人员经验操作,吸痰效果欠佳,还会导致患者本身的气道清洁能力受损,进一步提升了肺部及呼吸道感染风险。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及浅部吸痰法进行吸痰处理,利于清除气管深部分泌物,且可降低气道黏膜损伤,因而极大的降低了肺部感染风险。观察组干预后血气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是反应人体缺氧程度的指标,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则会导致颅内高压及脑水肿。在氧合指数升高到50%以上时,脑部氧供也会提升8%,因此,该指标是脑氧供变化的敏感指标。气管切开后有效吸痰,不仅利于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还能够避免呼吸道分泌物蓄积。尤其是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进行吸痰,能够利用支气管套管对浅部及深部痰液彻底清除,从而避免痰液在气道内蓄积而导致感染情况发生。从安全性上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也说明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深部吸痰结合浅部吸痰操作,更利于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降低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等发生风险,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中,在常规吸痰护理基础上采取纤维支气管镜结合浅部护理干预。利于改善血气指标,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吕丽娜.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J]. 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83-1784.

[2]冯海丽,田群群,姚红方. 头脑风暴法联合护理专案活动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J]. 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2):127-130.

[3]李华菊,郭燕. St Mary’s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9):1725-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