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中医肢体偏瘫的治疗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中风患者中医肢体偏瘫的治疗疗效

明泓岑 ,曾亚辉

四川省武胜县中医医院  四川广安  638400

摘要:   研究中风后因中医操作针灸治疗导致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的是我科室2020年1月-2020年7月收取的中风后有肢体偏瘫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分为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空气压力波治疗和肢体锻炼,研究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灸的中医操作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空气压力波治疗和肢体运动加上针灸对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偏瘫的恢复,加快患者肢体偏瘫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的致残,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减轻对家庭的负担,加快恢复时间,还可以减少患者在家庭中的金钱支出,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负担。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而针灸相对于广大群众的接受度也很高,体现了中医方面的操作治疗。

关键词:中风;偏瘫;针灸; 

中风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反应迟钝,四肢乏力,半身不遂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1,2]。中医中的针灸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久经沙场,临床经验丰富。主要是在基础治疗和锻炼上,加上同时进行的针灸治疗,在我科临床上得到普遍认可。本文主要是研究中风后肢体偏瘫进行针灸的操作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科室2020年1月-2020年7月收取的100例中风肢体偏瘫的患者作为临床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分为了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2-82岁,平均年龄62.9。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5-86岁,平均年龄68.9。两组患者均中风后出现肢体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是给予空气压力波治疗和肢体锻炼的常规操作治疗。课题组是在空气压力波治疗和肢体锻炼的基础上,增加了针灸的操作治疗方法:。①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对局部神经、穴位能起到较强的刺激作用,手法不同,作用也不同,根据病人的病情、时机,在中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施针,以防引起病情加重。②灸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一日一次;取穴:头针可取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足智针,亦可取头针之顶区、顶前区、枕下区、臂臑、手三里、支沟、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风市、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每次30分钟;电针:右侧肩髃与曲池一组,足三里与悬钟一组,连续波,每次30分钟;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症加减。③电针、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气压、电子生物反馈一日一次,以患侧手足三阳经为主穴,每次30分钟。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症加减。④中风半身不遂、日久复原较慢者;穿针法,中风偏瘫时间长痰淤互结,血脉闭塞,营卫气血运行偏颇,肢体对针的感觉反应相对迟钝,只有长针穿刺,深刺穴位,效果才会更好。刺法:刺患侧,针具选择针尖稍顿者,进针稍慢些,以防刺伤血管,造成内出血,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肩部穿透手臂,腋部缝合穿胛缝;曲池穿少海,外关穿内关;阳池穿大陵,合谷穿劳宫;环跳透风城、阳关透曲泉;阳陵泉穿阴陵泉,悬钟穿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等作用:通经脉、活血祛瘀。⑤针灸的注意事项: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马上进行针灸;体瘦、气血亏虚者,宜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可过重。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凝血功能有问题的病人不宜针刺。针灸也有很多穴位,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辩证地区别进行操作治疗。也可以搭配医生开的中药进行口服。

1.3调查方法

由中医康复治疗师负责,进行的操作治疗和登记,每天患者手术治疗结束后,登记造册,待患者出院前针灸结束时,将数据统一收回,进行评估分析。然后这项操作在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后进行研究,责任护士在中医康复师治疗一段时间后,对病人进行肢体评估,并做好记录,直到达到病人和家属预期或肢体好转为止。

1.4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数据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6(52)

8(16)

16(32)

68

研究组

33(66)

11(22)

6(12)

88

P

<0.05

3讨论

中风患者是由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针灸治疗中风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传统的针灸经络学说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以辩证取穴、循经取穴、特定穴位等经典选穴的原【3】,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风后引起的偏瘫又指半身不遂,如果偏瘫后前期治疗不积极,后期治疗效果不如以前,回归家庭后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赖,在以后的事业上也有不便,因此中风偏瘫后应积极治疗。半身不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空气压力波治疗和肢体运动、按摩按摩、针灸、电针等治疗。其中针灸的治疗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方法,是一门“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和穴道的传导方式进行的手术。通过针灸治疗,提高半身不遂恢复的机率,恢复程度。

4结论

  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的临床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这样总结: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突出了我国中医的特色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National Stroke Foundation. National Stroke Audit- Acute ServicesOrganisational Survey Report 2009.Melbourne,Australia.

[2]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3]毛雪莲,金荣疆,兰发惠,等.现代康复理论在脑卒中偏瘫针灸取穴中的运用.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