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探析

张辉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  重庆  400700

摘要:目的:探析躁狂抑郁症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病发躁狂抑郁症患者研究,均于20211月至20226月入院就诊,按简单分样法分组,等分为2组,即对照组(常规化护理)、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对比效果结果:①应对方式(CSQ):观察组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等评分与对照组比高(P0.05);②抑郁程度(HAMD):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HAMD评分更低(P0.05);③生活质量:在心律、躯体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观察组表现出更高水平,且与对照组比(P0.05结论:躁狂抑郁症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可改善应对方式及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较高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躁狂抑郁症;临床护理路径应对方式;效果

躁狂抑郁症属常见而严重精神类疾病,发病后患者存在躁狂、抑郁状态交替的表现,病情危急。随物质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使该病患病人数愈加增多,成为当前医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病种[1]。研究表示,躁狂抑郁症患者对症治疗中予有效、科学的护理服务能够改善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及预后[2]。常规护理缺乏特异性、针对性,总体效果欠佳。临床护理路径视循证医学为基础,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为患者提供规范、标准且全面的护理[3]。本研究对20211月至20226月收治患者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0例病发躁狂抑郁症患者研究,均于20211月至20226月入院就诊,按简单分样法分组,等分为2组。

对照组: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临界值23~5840.26±6.34)岁,病程1~116.43±2.11)年。

观察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临界值25~5540.15±6.30)岁,病程2~117.03±2.20)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通过全面诊断满足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对躁狂抑郁症的判定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 ①肝肾肺器质性病变;②罹患其他精神疾病;③中途退出;④并发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护理,基于此基础,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组:依据既定护理流程及程序遵医嘱展开护理,对病情密切关注,普及相关知识。

观察组:①入院时:由医护人员共同拟定护理路径表,视患者病程程度、身体状况及心理需求等展开护理干预,评估其自杀风险,规范护理行为,细化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等环节,明确护理目标,与患者家属达成一致。②治疗中:采取正念疗法,促进患者心绪稳定。如指导其双膝盘腿坐下,放松身心,为其重建当前内心投射,呼吸保持均匀,1个呼吸循环为1~20次呼吸,时间5-10min,使之将注意力集中至呼吸调整过程中,并播放轻柔、优美音乐,以音乐的方式增强放松效果;嘱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针对失眠者,可基于医嘱指导下展开用药护理,纠正不良睡眠状况,保证睡眠充足;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将时间及自身专注力投入至兴趣爱好中,比如舞蹈、绘画等,丰富精神及生活世界;如若患者伴自杀、自残及伤人等行为,责任护士需第一时间采取急救处理,且开展心理疏导,平稳患者情绪,减少对他人及自身的伤害;饮食需清淡、促消化,指导患者及时新鲜蔬果、优质蛋白质等,确保营养均衡。③整合评价:对患者每周诊疗及护理效果予以总结概括,分析是否与预期制定目标一致,并结合当前患者身体状况对护理路径做出合适的调整;④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家属复诊日期,定期复诊,按时按量用药,规范居家生活、饮食行为,出现异常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以免加重疾病。此外,借助微信平台与患者保持持续性沟通,解答日常疑惑。

1.3观察指标

①应对方式(CSQ)。以CSQ(应对方式问卷)测定,含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等维度,分数与应对方式呈正比。

②抑郁程度。参考HAMD(汉密尔顿抑郁表)测定,分数0~21分,分数越低,抑郁程度越低。

③生活质量。依据GQOLI-74量表评价,涵盖心理、社会及躯体功能、总活力等,分数越高,证实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IMG_256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验证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对方式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应对方式改善程度更高(P0.05),见表1

1应对方式IMG_256,分

组别

解决问题

求助

合理化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5)

0.42±0.13

0.63±0.19

0.51±0.15

0.75±0.25

0.35±0.07

0.42±0.09

对照组(n=35)

0.41±0.17

0.50±0.08

0.49±0.11

0.52±0.08

0.36±0.08

0.38±0.06

t

0.276

3.731

0.636

5.184

0.557

2.188

P

0.783

<0.001

0.527

<0.001

0.580

0.032

2.2抑郁程度

干预后,观察组HAMD与对照组比表现出更低水平(P0.05),见表2

表2抑郁程度(IMG_256,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5)

7.55±2.10

5.13±0.51

对照组(n=35)

7.48±2.20

6.24±1.03

t

0.136

5.714

P

0.892

<0.001

2.3生活质量

观察组GQOLI-7458.26±4.51)分较对照组(40.25±3.47)分高P0.05t=18.724P0.001)。

3讨论

结果显示: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CSQ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利于疾病改善,提高躁狂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分析:临床护理路径采取标准化路径表,为患者提供院内至院外标准化流程治疗及护理服务,由护理小组结合多种因素制定,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降低治疗成本。躁狂抑郁症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易出现不良情绪,增加临床治疗及护理难度[4-5]。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意识到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从而配合临床各项工作;与患者主动沟通,明确不良情绪原因,借助放松疗法、正念疗法及音乐疗法等实施护理,以此减轻抑郁、焦虑感,维持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此外,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提供了生活、饮食等方面的健康指导,鼓励患者参与娱乐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促进疾病转归,提高生活质量[6]

综上,躁狂抑郁症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可改善应对方式及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较高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亿桥,丁玲,时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7):113-116.

[2]罗春苗,揭英凤,许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02):221-222.

[3]王彦.躁狂抑郁症患者经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0):163-165.

[4]杜敏.躁狂抑郁症护理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274-275.

[5]王洪霞.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7):286-287.

[6]赵丹.躁狂抑郁症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