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廖建军

平昌县人民医院  636400

【摘要】目的:探析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影像学检查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在2019年5月到2022年5月诊治的胼胝体损伤患者101例临床基线资料进行顾性分析,101例患者均确诊为由颅脑创伤所致,且均于本院行CT、MRI检查。观察并比较101例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结果:比较CT与MRI对患者膝部、压部、体膝部损伤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对于体部损伤检查,MRI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明显(P<0.05);与CT相比,MRI对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以及软化灶和胶质增生的诊断总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颅脑创伤所致的胼胝体损伤检查中,MRI检查准确率比CT更高,可显示出更多病灶,对出血性损伤、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具有较理想的鉴别诊断效果,可精准确定具体胼胝体损伤部位,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颅脑创伤;胼胝体损伤;MRI表现;诊断价值 

胼胝体是机体最重要的神经纤维,主要为连接大脑半球,与人体的躯体活动、智能,认知,以及情感和谨慎等紧密相关,一旦受损伤,通常会造成患者产生、躯体协调障碍、失写及失读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发生胼胝体损伤的概率达到3%,主要致病原因包括颅脑外伤、脑积水和脑缺血等多种疾病造成[1]。由于胼胝体损伤症状在临床上并无显性症状,且在颅脑创伤后,更加增大了对胼胝体损伤的诊断难度。当前主要是依靠临床影像学来对胼胝体损伤进行诊断,通过颅脑CT,可显示胼胝体血管及具体出血情况,而MRI则可有效显示颅脑损伤所累及的范围、部位、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序列不同的异常信号鉴别并诊断患者具体损伤类型。对于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报道,既往国内外文献都比较少,多数集中在国外,国内大多为儿童,而对成年人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对胼胝体损伤应用MRI诊断在效能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用我院诊治的胼胝体损伤患者101例的临床基线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加以总结与归纳,同时与CT诊断结果加以分析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05月~2022年05月收诊治的101例胼胝体损伤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为57例,女性为44例,年龄28~69岁,年龄均值(48.5±20.5);损伤原因主要为:57例车祸、25例高空坠落,其他原因19例。(1)纳入标准:均于本院行治疗且均经MRI及头颅CT检查;均为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完全。(2)排除标准: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伤病史;精神疾病、酗酒或药物成瘾患者;存在机体植入金属异物及心脏起搏器情况而不能行MRI检查患者等。

1.2方法

对101例患者采取MRI(西门子3.0T)进行检查。扫描参数设置为:T1WI、T2WI及轴位Flair、DWI和SWI,其中,T1WI方面的TR:2050ms,TE;10ms。310×223矩阵,层厚:6mm,而层间距:1.7mm;在T2WI上,TE:589ms,TE:94ms,矩阵:383×259,层厚及层间距分别为6mm与1.7mm;轴位Flair的TR:8600ms,TE:95ms,矩阵及视野分别为255×179与229mm×221mm,层厚与层间距参照T2WI。DWI,TR:5300ms,TE:95ms、矩阵为161×161,视野:228mm×228mm,层厚、层间距为6mm、1.7mm;SWI的TR:35ms,TE:16ms,视野与矩阵分别为219mm×219mm与383×383,层厚:6mm,层间距:0mm。扫描总耗时间小于15min。在进行MRI检查阶段实施颅脑CT(西门子128层螺旋机)检查,120kV管电压、220mA管电流,层厚及层间距分别为6mm与0mm,25cm视野,为512×512矩阵。于工作站上传原始数据,并就图像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1)比较CT、MRI对胼胝体损伤部位的诊断准确情况;(2)CT、MRI对诊断胼胝体损伤类型的准确情况作比较。胼胝体损伤应用膝部、体部及压部和体膝部部位具体损伤情况加以判定;采用出血性损伤、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及软化灶、胶质增生检查情况对胼胝体损伤类型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评判。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

2结果

2.1MRI与CT对胼胝体损伤部位检出情况比较

MRI体部损伤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见表1。

表1 比较CT、MRI胼胝体损伤检出率情况[n,(%)]

检查方法

膝部损伤

体部损伤

压部损伤

体膝部

CT

22(21.78)

23(22.77)

11(10.89)

21(20.79)

MRI

29(28.71)

34(33.66)

15(14.85)

24(23.76)

x2

1.236

4.079

0.035

0.257

P

0.256

0.032

0.742

0.627

2.2对比MRI于CT对胼胝体损伤类型的诊断准确率

MRI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以及软化灶、胶质增生诊断准确率明显比CT更高(P<0.05),见表2。

表2 CT、MRI胼胝体损伤类型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检查方法

出血性损伤

非出血性损伤

胼胝体萎缩

软化灶

胶质增生

CT

49(48.51)

28(27.72)

11(10.895)

19(18.815)

13(12.87)

MRI

57(56.44)

46(45.54)

24(23.76)

37(36.63)

33(32.67)

x2

1.253

5.387

7.731

7.765

11.451

P

0.255

0.021

0.003

0.003

0.001

3讨论

脑弥漫性轴突损伤的一种可表现为胼胝体损伤,并以非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体现。理论上来说,胼胝体多处部位擦汗损伤,会引发相关部分产生失连接症状,但临床上单独出现的失连接症状情况较少,常以合并其他神经功能缺失为主,因此而很难辨别。对胼胝体损伤诊断影像学表现加以明确并进行针对性、系统阿化研究非常重要[2]。CT是临床常用到的一种检查手段,具相关研究显示,CT可显示出胼胝体损伤患者水肿病灶及小的出血状况,但对于非出血性损伤病灶来说,该检查方法敏感性不高,因此极易造成出现漏诊病例[3]。于脑外伤后的早期诊断中应用MRI,岁具有要求静止及扫描时间长等问题,但由于其对脑外伤后造成的结构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且是CT无可比拟的,因此成为临床用以检查脑外伤的得力工具。

本研究结果显示,MMRI、CT对压部损伤、膝部损伤、体膝部损伤的检出率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体部损伤检出率来说,MRI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RI与CT对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以及软化灶和胶质增生诊断效率,MRI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颅脑创伤所致胼胝体损伤应用MRI检查,可显示出CT未能显示的大量病灶,可明确鉴别、诊断出非出血性损伤及出血性损伤病灶,可对患者具体胼胝体损伤进行准确定位,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刚,杨西涛,郝伟伟,等. 基于默认网络结构早期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临床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7):846-850.

[2] 仇晓岩,王凯,庄卫东,等. 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16):177.

[3] 李学刚. 探讨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2019,6(2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