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1

浅析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

任永宏 ,杨红杰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华亭  744100

摘要目的:探讨葶苈大枣泻肺汤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给予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心病 急性发作期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心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疾病,本病在高原地区发病率较高[1],其是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是指患者肺循环阻力骤然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导致右心室出现急剧扩张、右心功能衰竭的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以我院2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25±6.25)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33±6.55)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肺心病相关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分型为痰浊阻肺证,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黏腻、呈泡沫状,胸廓胀满无法平卧;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者;③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者。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抗炎、抗感染、利尿、强心、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状态等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方药组成:苏子9g、前胡9g、葶苈子21g、茯苓15g、白术9g、厚朴9g、陈皮6g、大枣5枚、干姜9g、莱菔子9g。上述诸药入500mL清水煎煮至300mL,取药汁分早晚两次温服,1剂/日,连续服用1周。

3 观察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①显效:经临床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至Ⅰ级,肺部听诊湿啰音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80%以上;②有

效:经临床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呼吸困难现象有所缓解,心肺功能改善至Ⅱ级,肺部听诊啰音减小,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0%~80%;③无效:经临床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3]:结合患者主诉和临床诊断,症状严重程度采用4分制计,0分为无症状,1分为症状轻微或偶尔出现,2分为时轻时重,

3分为持续出现,4分为症状严重且持续出现,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4.结  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5 讨  论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是临床常见的老年危重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喘、发绀等呼吸道症状,同时出现水肿、肝大、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等症状。现代医学临床治疗

肺心病主要原则为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心肺功能,临床通常采取对症支持治疗。肺心病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上“喘症”“肺胀”“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患者卫外不固,至外邪入侵犯肺,肺气不宣则上逆,引发气喘、咳嗽,日久伤肺。肺主治节,辅心脉血运,肺气亏虚则无力推动血运,气血淤阻病及于心,出现心悸症状。该病为本虚标实之症,病主位在肺,但涉及心脏,水湿、瘀血、痰饮为标,

肺、心阳虚为本,因此治疗原则为泄肺、利水、温阳。葶苈大枣泻肺汤一方具有温阳、利水、平喘、泄肺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葶苈子具备强心和利尿功效,可促进心肌收缩,增加心脏输出量。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泉,郭光辉,蒋心悦,等.真武汤合苏葶丸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左心衰竭的效果探讨.世界中医药,2019,14(7):1813~1816.

2 张孝飞,唐超,魏萍,等.通心络胶囊联合阿魏酸钠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3):729~73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