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祖国精粹  弘扬中医文化-----我国著名中医学者季章权的从医生涯及感悟

/ 3

传承祖国精粹  弘扬中医文化-----我国著名中医学者季章权的从医生涯及感悟

季章权

温州市人民医院 325000

201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在中医药学发展的历程中,离不开一代代中医人无怨无悔的传承与发展。季章权便是其中之一。

执着一生,济世为怀

头像1946325日,季章权出生于浙江青田县方山乡石前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但他一直志向高远,再加上聪明好学,终于在1965年顺利考入浙大医学院(原为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707月毕业后,他到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半,后分配浙江丽水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自此走上了他的行医之路。

1975年,季章权被调入温州市人民医院(原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任心血管科医生。因工作积极肯钻研业务,成绩突出,受到领导、群众好评。1981年因业务突出,领导多次谈话要他先担任医疗干事三个月,随后任医院业务副院长,他却因一些原因放弃了这一任务。

1982年,荷兰安托夫医院邀请季章权去做中医及针灸工作,由于移民政策停止,不能办理居留问题而去了西班牙,被当地医科大学聘请任教中医药工作,后因语言隔阂,请不到翻译而弃医改行经营餐馆。2012年退休回国,重操旧业,并专攻癌症中草药治疗。

合影几十年来,季章权从西医到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过了很多城市和农村,到温州、青田、丽水、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为病人会诊,患者遍布五湖四海,全部免费看病,为中医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行医五十余年,季章权攻克了食管炎,经他治疗可以让食管癌消失;让老花眼逆转正常;能制止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度,房颤;萎缩性胃炎逆转;肾功能不全、逆转等等。

病例1:半夏泻心汤加减一例,男性患者,74岁,多年反复出现头疼、头晕、耳塞、耳鸣(放爆竹样响声)口干、口苦、不思饮食、舌苔黄腻,晨醒时口舌不能转动,舌两侧红绛,舌尖更甚,自觉腹胀,压之软,无压痛,发作时有恶心,稍有呕吐,肠鸣音,伴腹泻(便溏),不思进食,稍进食物上腹胀满,夏天坐凳、水泥凳后即出现肠鸣不断继而水样泻,经杭州温州多名专家诊治,时好时坏,极为痛苦,不久找到季章权就诊,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而愈。

此方为和解剂:具有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不痛,或呕吐,肠鸣不利。心下即为胃皖,属脾胃病变,脾胃属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不利。

方中半夏散结治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清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为佐药,甘草为中和诸药,为使药。

另注:石菖蒲、骨碎补磁石消除耳鸣。

病例2:陈××,男,56岁,因患膀胱癌,医院给予手术搞除,后化疗7次,遂出现全身不适,头晕乏力,不思饮食,稍作运动胸闷气急,头发脱落,睡眠不安,多醒,多梦,全身皮肤发黄,实验室检查,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均减少,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高,腹部CT检查可见转移病灶而放弃西医治疗而求医于季章权。针对病人,季章权首先使用黄芪、党参及西洋参,以增强免疫功能;然后用全蝎、蜈蚣、水蛭、夏枯草、牡蛎、鳖甲、僵蚕软坚散结;接着健脾胃,巩固后天之本:茯苓、白术、芡实、山药、谷麦芽、山楂、猪苓;补血补气:当归、川芎、阿胶、补骨脂、制香附、陈皮、法半夏、丹参、三七;阴阳平衡:补骨脂、仙茅、山萸肉、菟丝子、麦冬、石斛;平肝、解郁、解毒、退黄、护肝、宁心安神:柴胡、白芍、郁金、龙骨、栀子、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龙胆草、茵陈、垂盆草、蒲公英;升红白细胞:五加皮、石苇、龙葵、牡蛎、苦参、鳖甲、补骨脂、五加皮、绞股蓝。

治疗二个月后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为正常,包括肝、肾功能正常,转移病灶明显缩小。

治疗甲状结节、囊肿、胆息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季章权常用二方:

第一方:瓜蒌皮、天花粉、莪术三棱、山慈菇、瓦楞子、软坚散结、消肿散结。茯苓、白术、泽泻、山药、丹参、熟地、桃仁、红花、制香附、青皮、山萸肉、补骨脂、仙茅、肝郁、安神、柴胡、白芍、郁金、栀子、丹皮健脾胃,补血破血、活血、理气补肝肾、解肝郁清热安神。

第二方:五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具有化痰祛湿、利水渗湿的作用,再用上化痰散结、软坚散结消肿散结的全蝎、蜈蚣、鳖甲、僵蚕、夏枯草这几药组成完整药方,其中五苓散是化痰祛湿、利水渗湿之良方。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所以首先要健脾,让脾的运化动能恢复正常,结节就会自然消除,这是中医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

至于全蝎、蜈蚣、鳖甲、僵蚕、夏枯草,全蝎、蜈蚣的解毒散结力量最强,所以必须是为解毒散结首选,鳖甲为软坚散结,能使肿块变软、变小,僵蚕为化痰散结,夏枯草是散结消肿的要药。

季章权认为,五苓散配上全蝎、蜈蚣、鳖甲、僵蚕、夏枯草为治疗结节肌瘤、囊肿、息肉之良方。如能运用恰当,全身息肉、结节、肌瘤、囊肿等就会消失。这就是治未病的神效,是西医无法解决的。

另外,季章权还研究了癌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尤其是为多位经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失败而放弃西医治疗的患者进行诊治。他表示,杀死一千癌细胞,自损八百,造成病人全身多脏器衰竭。因此要首先急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切实保护脾胃后天之本,要补血,补气,平衡阴阳气血,同时给以软坚散结,除淤散结,化痰散结等。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病人阴阳均失衡失调,首先要恢复过来,所用药的剂量尽量要重,要全面。对于有毒药物要按照药典规定,严格执行,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立杆见影之效果。全身衰竭病人经治疗大多1至2星期就有明显好转,即软瘫在床患者约一个星期就能起床轻微活动。

大医精诚,济世为怀。因为没有医师证件及处方权,季章权经常受到歧视和为难,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而是一直凭着一颗济世之心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并且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中医理念及治疗方法。

历久弥新,未病先治

在半个世纪的行医之路上,季章权一直推崇中华医学的“治未病”理念。他认为,“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干多年前,祖国医学宝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即病防变。”

一是未病先防。针对健康人的状况,重在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两大类。在正常情况下,四季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賴以生存的条件之一,但如果出现气候反常的变化,人体又不能适应入时,就要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的入侵而生病。如春多风温,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所以要预防外感六淫,人体就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医把人们的精神活动称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情志致病主要是由于气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五脏六腑功能混乱,如喜怒过度易患中风猝死,忧思过度易患忧郁症或肿瘤,惊恐过度易发癫病。

二是有病早治。一般疾病发作都有个过程,在病情潜伏尚未显露时,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医者若能洞悉细微,进行早治,则事半功倍。同时疾病有表里、深钱之分,如外感六淫邪气,首先侵犯皮肤、经络,出现发热、畏寒、头疼、身疼、四肢酸痛、鼻塞、脉浮、舌苔薄白等外感初期症状,此为表症。如能及时治疗,很易治愈。

三是既病防变。治病既要对症下药,又要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防止疾病的变化。如外感表症,不予早治,则病情发展而波及脏第,出现壮热或潮热、神昏烦躁、口渴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黄或不利或咳嗽、气嘴或头目眩晕等各种病变。所以有病要早治防变。邪气是致病的条件,但疾病发生与否,还是决定人的正气,正气盛者邪气难以入侵,有的也可不治而愈。正气盛衰,则受其精神状态和体质的影响,体质的强弱,又决定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培外锻练。所以防病重在养生保健。平时要劳逸结合,适制情志,适度运动,节制饮食,保持身心健康。

四是现代医学,对于疾病鉴别有个标准,这就是临床症状。被视为病患者,一般只有临床症状才能给予治疗。而那些处于潜伏状态的隐患,一般不发作,仍被视为健康人。而真的一旦有了临床症状,疾病已经很严重了,这是只重治疗,不重预防的结果。也是现代医学的普遍弊端。预防的费用是极为有限的,疾病治疗付出却是极其巨大的。拿国家来讲,治疗支出甚至耗竭国家储备,影响国计民生和现代科学发展。

五是关于亚健康问题,是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疑症。有许多人自感乏力、头疼头晕不思饮食等等,自觉病情严重,但医院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范围,苦不堪言,西医对此病束手无策。中医理论认为,此病不外于阴阳、气血失衡,只要施以平衡阴阳和气血,病情即可减轻渐至消失。

“治末病”是中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古老养生智慧,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继承并大力发扬。上医治病“治未病”就是以预防为主,以很少代价治愈,而未出现疾病,这是何等高明。因此季章权呼吁有关领导能够高度重视,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民健康事业。

传承发展,助力健康中国

季章权亲眼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也践行着中医学者悬壶济世的仁者之心,因此他对中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说,中医发源于原始社会,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以上古时期号称神农氏的炎帝命名的;在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医疗卫生及数十种疾病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出了许多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名著,以及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易经》是中华名族文化的源头,中医的阴阳辩证思想来源于《易经》。中医源自中华民族,不仅在中国有其辉煌的历史,对世界也具有巨大的贡献。1953年12月,毛泽东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在国际上,针灸、推拿等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兴趣,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即使在2020年初以来的肺炎病毒在全世界肆虐,中医药救治成果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很多西医无可奈何的疾病,特别是在治未病和食疗方面,中医治疗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2018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可是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的突飞猛进发展,以及医疗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被弱化、被边缘化,人类医疗健康事业成为了跛脚。仔细观察西医与中医之争,表面看是医学问题,其实反应的是社会问题,更是哲学问题和文化问题。

星移斗转,时移物换。中医药文化历经千年发展而不衰,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季章权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为拥有辉煌灿烂的中医药文化而自豪,更要呼吁国家政府真正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入挖掘民族传统医学的瑰丽宝藏,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