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

郭珍珍  ,刘娜  ,关芯

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且促进患者恢复,继而减轻其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一般急性心肌梗死会带给患者不可逆的损伤,发病后患者常见心律失常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肌细胞传导与膜电位降低造成,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可以用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较多,但是患者经治疗后仍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所以给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并施以不

同的护理方案,旨在观察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1~84 岁,平均( 58.32 ±6.27) 岁;快速心律失常1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观察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2~84岁,平均(58.29±6.14)岁;快速心律失常21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5例。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给予患者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进行动态心电监护;合理调整患者饮食;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控制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严格控制探病时间以及人数;患者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两周内出现心律失常,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此特点对患者进行监护,预防患者便秘且纠正其水电解质紊乱,如患者出现先兆反应,需要立即对其进行抢救,详细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减少患者对于治疗的疑惑,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且需要熟练掌握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血压变化的具体情况赌气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并在静脉推注药物时保持匀速状态,此外在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全方面考虑用药的禁忌,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且护理人员应该端正态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护患之间和谐相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且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的水准α=0.05,当p<0.05 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为36例和36例;显效为21例和10例;有效13例和19例;无效为2例和7例;总有效率为94.44%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级为20例(55.56%)和9例 (25.00%);级 为8 例(22.22%)和7例(19.44%);级为6例(16.66%)和14例(38.89%);级为2例(5.56%)和6例(16.67%)。观察组心功能级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心功能级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

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

观察组

36

513.89

2.87±0.06

10.45±4.65

对照组

36

2363.89

6.54±0.53

18.53±5.57

t/χ2

16.435

4.653

5.262

p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危重疾病。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症状。如果患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将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更大的威胁。

循证护理是现代护理的新理念,它将护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实用的护理服务,从而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控制和康复。循证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融合了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丰富的护士临床经验和患者个性化需求,护理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有利于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核心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可靠的护理服务,促进护患沟通、加强疾病监测和健康教育、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等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此外,还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复发概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对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也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循证护理是将循证数据、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专业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提出循证问题、寻找科学的临床证据、循证实施等几个阶段。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充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降低心律失常复发风险,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预后康复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病程长,疼痛长期困扰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首先进行基础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干预、健康教育、预见性护理等。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全面深刻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诱因、情绪以及肥胖与疾病的关系,积极改变生活等习惯,改善不良情绪,增加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护理治疗依从性,促进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且促进患者恢复,继而减轻其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敏州,丁邦晗,林谦.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7):4119-4127.

[2]张莉,袁琨.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实施效果分析[J]. 当代介入医学,2021,1(1).

[3]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伦爱美,李婉凤.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6):1-4.

[4]骆淑娥,戴若竹.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08):175-178.

[5]宫丽秀.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1):173-175+179.

[6]谢鸿鸣,董丽梅,林美英.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