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患者护理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心内科患者护理方法分析

梁瑞

古交西山医院 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  030200

摘要:分析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6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进后的护理措施的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90.9%, 满意率为9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满意率为83.3%。结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改进后的护理方法更适用于对心内科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方法;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6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2±2.9)岁,男34例,女32例;疾病类型:心律失常26例,冠心病18例,高血压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0.8±2.4)岁,男与女各30例;疾病类型心律失常26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严格遵医嘱用药,并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定时巡视 , 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 , 发现异常时及时汇报医师[1];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 , 保证其营养的摄入 , 并避免进食高脂肪、辛辣刺激的饮食。

        观察组: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改进后的护理干预,针对既往心内科的主要问题,进行护理改进。(1)针对猝死以及危象:①主要问题,猝死以及危象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性、高龄老年人多见,基础心率样本在80次/min以上,可见心电图异常,常有心肌梗死病史,猝死与危象多见于夜间以及清晨,部分有心源性猝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伴糖尿病等基础也会增加猝死以及危象发生风险;②对策,识别高危人群,将伴以上危险因素的对象纳入关注对象,给予更多的护理倾斜,通过加强监护、选派能力更强的护士进修护理控制风险,同时加强夜间、凌晨的巡视,重视一过性心电图异常、心率波动,注重控制心理应激,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控制预防水电解质紊乱,提高控制的标准[2]。(2)用药安全问题:①主要问题,联合用药比重加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特别是扩血管、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用药早期可能会诱发心电图异常;②主要对策,重视医患的沟通,入院时填写用药调查表,了解既往用要你情况,在日常沟通中,注意获取患者主诉,了解是否与有寒颤、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不是感受,记录不是感受发生的时间、强度,做好护理记录,避免出现遗漏,加强用药记录的交接管理,做好药物的核对,对于口服用药,申请药师协助,制定更符合药理学特征、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用药策略,分餐发药,最后需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提高患者主诉表达、家属监护能力,若见异常,能够及时反馈。(3)睡眠质量问题:①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往往并不理想,主要与环境噪音、负面情绪等因素有关;②主要对策,控制夜间光照,有需求者发放遮光眼罩,每晚9~10点开始佩戴,次日晨起取下,控制噪音,要求家属穿鞋套,尽量集中造成,避免夜间发出响动,有需要者发放耳塞,若有需求可进行音乐助眠,如播放海浪声、蛙鸣声、《月光曲》等,每晚8:00~9:00聆听放松音乐,每次15-30min,调低报警音,白日噪音低于43DB,夜晚低于40DB,晚间低于30DB,针对口渴、饥饿、疼痛,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如做好口腔护理,注意维持口腔湿润,采用耳穴按压等方法减轻疼痛,睡前问询是否有太冷或过热,太干燥、太潮湿、体位不舒服等问题,及时解决[3]。(4)心理问题:心内科住院患者特别是急诊入院者往往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担心突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需进行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并非不可预防,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可能导致应激水平上升,抬高心率、血压,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传授情绪转移的情绪控制方法,针对患者担心预后、担心花费、担心抢救不及时等问题,耐心解释,减轻患者顾虑,鼓励家属陪护。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显效4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9%, 满意率为97.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73.3%,满意率为83.3%。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且全部患者中无一例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

3.讨论 

         针对当前心内科患者的护理现状,护理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护理手段,改进护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为心内科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其次,还应该通过护理模式的转变,来给心内科疾病患者最基本的尊重,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人性化护理,真正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需求。

        护理过程中,要不断强调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和再培训中添加关于如何和患者进行沟通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时刻保持微笑,给人以亲切感,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对于患者的关心。在患者描述自己的情况时,耐心细致地做好一个倾听者,并给出专业的建议,不再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在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对于情绪非常消极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随身携带记录册,在患者向护理人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时,认真对待、做好记录并及时的向领导反映。

        此外,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并学习最新的护理方法与医疗技术,掌握最基本的心内科用药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心内科疾病护理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各种技术的应用要点,学习和了解各类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通过密切对心内科疾病的观察分析,来提高护理人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组实验中,研究组护理满意率高达98%,比对照组的65%明显要高,这说明,针对心内科患者,对护理方法进行改进,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增强其法律意识,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缓解患者的治疗抗拒心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倩.心内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防范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2):200+202.

[2]王丹.如何提高心内科护士的护理质量[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5):163+168.

[3]丁芳,荆玲玲.心内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