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周围型面瘫)的现代中医诊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面瘫(周围型面瘫)的现代中医诊疗进展

刘俊华,杨惠,马伟

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摘要:周围型面瘫属于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其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目不能抬、口眼歪斜等表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周围型面瘫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随着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周围型面瘫,可以提升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对提升治疗与预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周围型面瘫的现代中医诊疗展开综述,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周围型面瘫;现代中医;诊疗;进展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诊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周围型面瘫中医将其称为口僻,其是指面部一侧出现的口眼㖞斜表现,而且中医认为此病症多因机体正气不足、风邪入侵、脉络空虚,导致局部的血气出现痹阻,使得筋纵缓不收所致[1]。现代医学将周围型面瘫称为面神经炎或是贝尔麻痹等,是因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迟缓性的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2]。近年来,临床为了提升周围型面瘫治疗效果,特采用了中医诊疗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针对面瘫(周围型面瘫)的现代中医诊疗进展进行综述,现做如下阐述。

  1. 周围型面瘫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有中医学者认为,此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面部络脉气血空虚,易被风寒、风热侵袭,导致经气出现阻滞,血气不和、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生此病症。还有学者认为,此病的发生多因外邪入侵,导致风寒较多,则以正虚、气虚多见[3]。在治疗中,需要掌握其发病原因,对提高诊疗效果非常重要。

据流行病情调查发现,贝尔面瘫属于常见病,其占周围型面瘫的70%左右,发病时间在数小时或是1-3天,在此过程中即会达到发病高峰,而且约有80%左右的患者会在3周内恢复。之后为耳带状疱疹、外伤 性周围型面瘫等。

目前,在周围型面瘫诊断中需要先排除中枢性面瘫,之后明确其属于哪种类型、面瘫节段等。面神经受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其在神经系统的检查中,可做出相应的诊断。此外,了解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及程度,采用定位、定性检测来诊断周围型面瘫。

  1. 周围型面瘫治疗方案

2.1内科药物治疗

以往周围型面瘫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如激素类药物、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类药物、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虽治疗方案不同,但均具有一定的治疗目的,即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升疗效。

2.2中医治疗

中医将周围型面瘫称为卒口僻、口目僻等,历代学者认为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发病原因,不同的病因,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此来提升治疗针对性,提高疗效,现介绍中医治疗周围型面瘫的方案,如下:

中药内服治疗方案:近年来,通过中药治疗周围型面瘫的研究,发现采用桂枝收痹汤(茯苓、桂枝、全蝎、大枣、蝉蜕、半夏各10g,生姜与甘草各6g,当归与白芍各12g,钩藤15g,丹参20g)、牵正散等方案治疗此病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中药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应用单验方,其以马钱子[刘俊华1]、白芥子粉、黄鳝血等较多。而复方治疗方案多采用活血通络方、牵正散、加味牵正散治疗,其多用白附子、全蝎、僵蚕、蜈蚣、冰片、防风、黄芪、白芷等药物。而且外用的敷料包括外用膏药制品[刘俊华2]、普通材料等,外用药多用的粘合剂有松香、蛋清、陈醋、香油、凡士林等。而外用药的常用穴位有下关、阳白、颊车、地仓、历兑、牵正、上关、太阳、听宫等。

针刺治疗:有研究表明,周围型面瘫发病期应用针刺相关穴位进行治疗,如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相关穴位注射,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如以四白穴为起点,向后通过颧骨弓表面,直至同侧的外耳道,在此处画一横线,连接好中点,其为蝶腭神经结节[4]。从颧弓与下颌骨冠状突间骨的间隙处,轻轻向下按压1-2mm,其为进针点,应用碘伏消毒,针尖向前上方刺入55mm,使内眦至口角处出现麻木、胀、重感等后连续提插数次,之后拔出针,应用消毒棉是对针刺处压迫1-2分钟,明确无出血后用相同的方法针刺对侧的蝶腭神经节,每周一次[5]。此外,还可以采用以针刺为主配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即针刺鱼腰、太阳、四白、地仓、下关、风池、合谷、人中等穴位,每次8-10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每天针刺一次,并在此过程中,增加牵正散进行加味治疗,药方有全蝎与甘草各5g,羌活、白附子、赤芍、当归、防风、红花、香附、红花各10g,党参、黄芪各15g。将针刺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以此来提升治疗效果。

中药熏蒸:在周围型面瘫治疗中,中药熏蒸通过相关中药材方剂进行治疗,如防风、灸甘草、白芷、天麻、白附子、僵蚕等,而且不同的分型,进行相应的加减药物治疗,如加入麻黄、桂枝等药材能祛风散寒;加葛根、菊花、桑叶等药物可以清热;对于气虚血瘀者加入桃仁、红花、黄芪等药物[6、7]。即将配好的中药材加入水中,将其熬成药汁,将药温控制在40度左右,并保持此药温,将药液放在距皮肤20cm左右,以患者感觉不烫、温热适宜为主,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之后将药液应用毛巾蘸取,热敷在患处的皮肤处,时间为15-20分钟,每周5次。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的不断变化,使得周围型面瘫发病率直线上升,给社会与家庭均造成极大的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了其的生活质量。在此情形下,中医诊疗技术在周围型面瘫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针刺、内服中药、中药熏蒸等方案,均在周围型面瘫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周围型面瘫恢复期,中医治疗方案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程鹏,张继玉,王弟红,等.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54-3556.

[2]王一丹.针刺联合综合调节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6):153-155.

[3]许电,许时良,应聪,等.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39-141.

[4]李显辉.针灸联合温控中药熏蒸仪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0):12-14.

[5]王晓棠.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174-175.

[6]张兴鹏.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智慧健康,2020,6(09):144-145.

[7]李慧敏,李纪奎.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治疗体会[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0,36(01):56-58.


[刘俊华1]这个是什么药啊?是不是错别字?

[刘俊华2]高药?还是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