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

熊慧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41200

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进行探究分析,以便解决因沟通问题引发的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实施常规护患沟通方式,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实施预防性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方式、集体沟通方式等,并注意沟通过程中的技巧。总结并分析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护患纠纷2例(3.33%),对照组出现护患纠纷7例(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58例(96.67%),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53例(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患者及家属运用预防性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方式、集体沟通方式等沟通技巧,可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维系,对患者治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沟通技巧

儿科患者相较于其他科室的患者年龄较小,更难于沟通,护理工作的难度也更大,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较高,因此,需要提高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避免或减少因技术不到位、言语不当、解释不清晰等原因造成的护患纠纷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2021年4月~202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沟通护理和有沟通技巧的护理,并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其中通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难以很好地进行儿科护理质量的评价,不能体现出专科特色。为此,本研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9±1.7)岁;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3±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沟通模式,即每次巡视病情时询问其恢复状况及感受;观察组实施具有沟通技巧的护患沟通模式,主要包含:(1)预防性沟通模式,当患者入院时,护理工作人员需快速、严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将其患病情况、后期的发展趋势、诊断结果、后期的治疗方式、需要检查的项目、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免后期发生误解;当患者及其家属讲述个人想法和感受时,护理人员要耐心、认真的聆听,并解决其提出的问题,在每天治疗过程中都要将费用清单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以免产生误解[1];(2)集体沟通模式,针对流行性疾病的护患沟通可以通过座谈会的模式进行讲解病因、治疗模式等信息,并耐心解决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3)书面沟通模式,将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治疗模式等信息编辑整理成册,发放给患者家属,以便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进而提高其依从性,便于配合治疗[2]

1.3 观察指标

汇总两组护患纠纷情况并对比分析,探究出现护患纠纷的原因。对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给护理情况评分,满意:85分以上,一般:60~85分,不满意:低于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发生护患纠纷7例(11.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对比[n(%)]

组别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n=60

38(63.33

15(25.00

7(11.67

88.33

观察组(n=60

48(80.00

10(16.67

2(3.33

96.67

t

8.64

X2

4.63

P

<0.05

3讨论

护理人员在沟通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属有足够的尊重和真诚,耐心对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沟通时需耐心解决患者的恐慌、哭闹不安等情绪,与患者平等沟通,进行必要的安抚和表扬[3]。要理解、尊重患者家属的情绪和感受,并对其进行疏导,与其耐心、细致讲解病症信息,提高其信任度,消除其不安心理,促使其积极配合[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患沟通效果更佳,护患纠纷现象仅有2例(3.33%),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家属不了解治疗过程而产生了误解,待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细致讲解后,护患纠纷迎刃而解,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6.67%;对比之下对照组的护患沟通效果较差,护患纠纷现象出现7例(11.67%),问题的出现与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都有关系,护理人员的耐心不够、态度不佳、没有详细讲解病症的相关信息和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后的反应产生恐慌、态度恶劣造成了护患纠纷,院方领导耐心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后矛盾解决,对照组满意度为88.33%。此结果表明将护患沟通技巧融于儿科护患沟通中能有效避免或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采取合适的护理沟通技巧,实施预防性沟通、书面沟通和集体沟通的方式能促进护患关系

和谐发展,对患者治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雅荣,刘雪利.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改善护患关系的方式和技巧[J].心理医生,2015,21(17):2.

[2]年红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 :2.

[3]戈清凤,于海英,陈 芳,等.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3.

[4] 何书情,范秀华.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心理医生,2016,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