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痉挛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即刻效应的临床研究

/ 3

抗痉挛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即刻效应的临床研究

邵滢如,通讯作者:王军

大庆市中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对治疗颈源性头痛,采用抗痉挛针法治疗法,探究即刻效应的效果。方法 实验时间于2021年2月起,持续至2021年7月,选择入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随机分为抗痉挛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施予对应治疗。分别采集治疗前、治疗后表面肌电的均方根值(RMS)和视觉模拟量表(VAS)数据。结果:RMS评分方面,抗痉挛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效果更理想。治疗前,抗痉挛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痉挛针法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痉挛针法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针刺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采用抗痉挛针法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在临床上是可以推荐使用的。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抗痉挛针法;即刻效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anti spasm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headach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headache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 to July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nti spasm acupunctur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nd were given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Root mean square (RMS)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data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RMS score of the antispasmodic acupunctu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visual analog scores between the anti spasm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visual analog score of the anti spasm acupunct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nti spasm acupuncture group (96.6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8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nti spasm acupuncture has a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on cervical headach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vical headache; Anti spasm acupuncture; Immediate effect

神经内科中常见的就是颈源性头痛,这个概念是由国外学者于1983年提出的。这种疾病是由于颈椎以及颈部的软组织品质性、功能性病变而引发的单侧或全侧慢性头痛,并且以这为临床症状的综合症。

临床发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一般女性患者居多【2】。目前,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主要以口服药物、注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为主。

口服药物治疗对于前列腺素的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但由于这类药物对于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注射药物治疗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损伤患者的神经根,出现感染等。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人体的微循环,并增加免疫功能,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并且能制约神经冲动传导,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于2021年2月起,持续至2021年7月,选择入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随机分为抗痉挛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施予对应治疗。这两组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常规针刺组:卧位,穴位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规格:0.3mm×50-60mm】针进行针灸处理。

风池穴:针尖朝口鼻方,斜刺20-40mm进针;

完骨穴:针尖朝侧嘴角,斜刺20-40mm进针。

针刺C2、C4棘突下左右旁开2寸阿是穴:针尖朝督脉,斜刺30°20-40mm进针。

得气之后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约30分钟左右即可出针处理。

抗痉挛针法组:选取同常规针刺组相同的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并使患侧食指出现不自主抽动现象3次为度。

1.3观察指标

(1)分析RMS的变化。

2使用VAS,即疼痛视觉模拟法进行患者和疼痛评分工作。无痛: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9分;极度疼痛: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

1.4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的颈部、肩部、头痛的情况基本消失了,颈椎功能活动也基本恢复正常。

好转:各症状减轻了且颈椎功能活动已有了明显改善。

无效:各症状未见改善,且功能也未得到恢复。

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x2检验;(x±s)-计量资料,t检验。P值不足0.05时,认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表面肌电RSM值变化对比

抗痉挛针法组RMS评分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表面肌电RSM值变化对比

组别

胸所乳突肌

上斜方肌

颈夹肌

常规针刺

331.1±14.2

325.2±10.2

239.3±14.2

245.2±16.3

168.6±10.3

187.5±16.2

抗痉挛针法组

358.3±12.3

354.1±11.0

274.2±13.0

290.3±15.2

247.4±12.3

231.4±17.2

t

12.321

12.364

11.563

11.254

13.652

14.32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治疗前,抗痉挛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痉挛针法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针刺

6.06±1.10

5.31±0.69

抗痉挛针法组

5.93±1.37

4.93±0.52

t

0.324

12.365

P

>0.05

<0.05

2.3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抗痉挛针法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针刺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组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常规针刺

16

8

6

24(80.0)

抗痉挛针法组

22

7

1

29(96.67)

3讨论
神经内科中常见的就是颈源性头痛,这个概念是由国外学者于1983年提出的。这种疾病是由于颈椎以及颈部的软组织品质性、功能性病变而引发的单侧或全侧慢性头痛,并且以这为临床症状的综合症。患者出现头痛的时候经常会伴有颈部的压痛感受,这和神经受刺激有关,临床常见。引发该疾病的原因比较多,但仍不完全添彩要。

有学者认为是由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导致患者的神经受到压迫,且伴有局部的无菌性炎症。还有研究指出头痛患者中,达89%左右,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且以女性为多,好发于20-60岁之间,这些年也不断年轻化。因其病因复杂, 多种多样,治疗方法虽多, 且有治疗显效慢、易复发的特点,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研究结果,抗痉挛针法组RMS评分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抗痉挛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痉挛针法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痉挛针法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针刺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前、后采用临床主观症状改变情况,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表面肌电变化情况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远期疗效,减轻患者痛苦,节省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运用抗痉挛针刺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瑞迎,李万瑶,黎志光.蜂毒液与不同介质刮痧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对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01):111-114. 
  [2]郭现辉,李伟彪,潘富伟.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9(01):67-70. 
  [3]薛严锋.以项线部位为主的推拿手法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5): 141-142. 
  [4]王明,石岩江.清上蠲痛汤加减治疗64例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8,36(12):112-115. 
  [5]周金生,郭振强,白如鑫,聂道芳.三步牵引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 (99):110-112. 
  [6]王向鹏,刘静.电针联合川芎止痛汤治疗颈源性头痛3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2):87-89. 

课题编号:zdy-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