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疗效观察

官秀芳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黔江   409000

摘要:目的:探讨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细致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更高(均P<0.05)。结论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实施细致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总有效率,在加强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急诊重症脑梗死;细致化护理;护理效果

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脑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梗死,同时造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损伤,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应用合理的护理策略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对照试验细致化护理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报告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共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年龄在53—73岁之间,平均为(62.6±9.5)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4—72岁之间,平均为(62.3±9.6)岁;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加强心电、血压监护  密切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细致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躯体移动障碍  (1)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心理或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  (2)生活护理:指导和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帮助患者翻身和保持床单位整洁;指导患者学会配合使用便器,要注意动作轻柔,勿用力过猛。  (3)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床边加护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或其他障碍物。  (4)康复护理: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评价和修改;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急性期床上的患肢体位摆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动。 

1.2.2吞咽障碍  (1)饮食指导: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少食多餐;吃饭或饮水时抬高床头,尽量端坐,头稍前倾;选择软饭、半流质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粮、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防止窒息:注意保持进食环境的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电视、收音机、护理活动等。告诉患者进餐时不要讲话,以避免呛咳、误吸等,如患者出现呛咳、误吸或呕吐,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床旁备吸引装置。  (3)鼻饲饮食的护理:患者不能吞咽时给予鼻饲饮食。交给患者及陪护饮食的原则、内容、胃管鼻饲的方法仅注意事项。饮食原则与内容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蒸鸡蛋、豆奶、鱼汤、菜汤等,应供给足够的热量。 

1.2.3 出院护理

    在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注意事项管理,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1.3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痊愈:患者意识清晰,生活可自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意识清晰,生活不可自理,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消失迹象,无效:患者病情没有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数×100%。利用SF—36量表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合理用药,规范饮食和自我检测几个方面,分数越高,效果越好[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48.36±11.33

84.82±10.71

对照组

40

40.58±11.35

76.71±9.24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8(70.00)

11(27.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15(37.50)

19(47.50)

6(15.00)

32(85.00)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2]。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闭塞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及邻近受累脑组织的功能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工作者较准确地对其病变位置定位诊断。以下将按主要脑动脉供血分布区对应的脑功能缺失症状叙述本病的临床表现[3]

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来说,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4]。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5]。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本研究通过对80例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发现,接受细致化护理的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实施细致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在加强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吕颜颜.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和满意度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3):225.

[2]徐秀珍. 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5):154-155.

[3]张经. 分析细致化护理用于控制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21(12):179.

[4]孟凡迪.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 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0):148-150.

[5]边雅荣,刘少银,陈云风. 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8):2563-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