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全面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罗丹 ,周照勤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6170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护理干预产生的效果。 方法 此次研究共计纳入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21年11月,全部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每组10例,A组给予传统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运用价值。  结果 护理前,A、B组病情严重程度没有较大差异(P>0.05),护理后,B组病情严重程度优于A组(P<0.05)。 结论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病情。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全面护理干预

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中短期心肺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确保心肺的休息,推动心肺功能的恢复。针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如果其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等情况,身体无法满足机体氧合需求时,那么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能够有效代替心肺功能,满足身体组织等器官对氧合的需求,优化患者预后。但是因为体外膜肺氧合这种生命支持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并且ARDS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所以临床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1]。所以,此次研究主要探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护理干预产生的效果,具体内容为: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共计纳入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21年11月,全部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每组10例。A组男6例,女4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值为(42.14±2.10)岁。B组男7例,女性3例,年龄为26~66岁,平均值为(43.21±2.20)岁。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知识教育等。

B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护理,具体做法为:(1)体外膜肺氧合管路管理方法:将导管妥善进行固定,每日为穿刺位置进行换药,检查导管固定情况和外露长度,避免出现脱管情况。翻身的过程中由几名护士协助开展轴性翻身,并且翻身前需要确定导管是否牢固。在翻身的过程中需要保护管路,针对躁动患者需要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确保导管的固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镇静剂,需要对管路开展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先停止血泵,后续将前后端管路夹关闭,再开展相关操作。

(2)体外膜肺氧合压力监测,积极测量膜肺前后压力,比较两者的差值,分析患者具体情况,出现压力警报情况时需要立即分析原因,采取补充身体总量等措施,并且需要观察氧合器前压力,压力过高说明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情况,需要更换氧合器。

(3)开展机械通气和气道监护: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需要运用保护性通气肺复张措施,尽可能发挥出自主呼吸的价值,每隔四小时对血气指标进行一次监测,按照血气分析结果不断降低机械通气参数,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机械性肺损伤等情况的出现。

1.3观察指标

利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量表分析两组患者具体病情,分数和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录入SPSS18.0统软件中处理。

2 结果

护理前,A、B组病情严重程度没有较大差异(P>0.05),护理后,B组病情严重程度优于A组(P<0.05),见表1

表1:分析两组患者具体病情[n±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A组

10

23.32±3.21

14.36±3.01

B组

10

23.69±3.12

10.32±1.02

t

/

0.261

4.020

P

/

0.797

0.001

3 讨论

ARDS病情发展速度比较快,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根据有关研究发现,体外膜肺氧合和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能够确保身体循环关注和充分氧供,有利于改善低氧血症,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优化预后[2]

ARDS是危急重症之一,且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临床护理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管理护理,尤其是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各项基础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好转。全面护理干预是最近几年受到临床重视的一种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方式不将护理工作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重视心理、生理感受等一些因素为患者及其疾病产生的影响,确保患者可以接受针对性的护理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果,受到患者的认可以及赞赏。根据参考文献显示,一些学者认为给予肾病综合征患者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优化患者预后。针对ARDS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给予全面护理干预主要是对管路进行管理,开展抗凝检测,做好并发症防治工作等,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享受更加全面以及细致的护理服务,在各个细节方面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在此次研究中,主要是对患者开展导管管路护理,降低出现脱管等事件的几率;加强抗凝监测,避免形成血栓以及出现出血情况;加强气道和机械通气的监护,运用各种保护性通气肺复张措施,充分发挥出自主呼吸的价值,四小时检测一次血气指标,按照相应结果降低机械通气参数,避免出现机械性肺损伤等问题

[3]。开展并发症监测及护理,一般会存在出血症状,常见出血位置为手术切口等。肝素抗凝不当也可能造成出血,积极对容易出血位置和出血情况进行监测,出现出血情况后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栓塞也是一种并发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皮肤发白等一些情况,询问患者肢体的具体感觉。每隔四到六小时观察体外循环系统是否出现血栓,如果发现超过五毫米的血栓或者血栓不断扩大,那么需要及时更换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采取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王斐,周益平,史婧奕,单怡俊,王春霞,张育才. 肺部超声在体外膜肺氧合挽救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1):1334-1339.

[2]李海胜,袁志强,宋华培,罗奇志,向飞,马思远,周俊峄,谭江琳,周灵,彭毅志,罗高兴.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杂志,2021,37(10):911-920.

[3]周红琴,诸纪华,张晨美,夏姗姗.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0):120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