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热病救阴”临床应用体会

/ 2

浅析“热病救阴”临床应用体会

任永宏  ,杨红杰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华亭  744100

【关键词】热病救阴温病

“热病救阴”之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叶氏所说的热病,是指具有温热(燥)性质的一类外感疾病,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温病,包括瘟疫、温毒等。热病救阴,在温病治疗过程中,与清热解毒法一道,组成了治疗温病的两大重要的法则。1“热病救阴”释义

1.1“热病救阴”法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渊源应追溯于《内经》,如“热者清之”、“温者润之”及“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等。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创立了不少清热养阴的方剂,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开创了热病救阴的先河。但作为治疗温病完整的、系统的法则的确立,则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的贡献。

1.2为何热病要救阴呢?温病为阳邪致病,极易化毒,最易耗伤人体中的阴液,阴液之损伤贯穿于温病之始终,越是温病后期,阴液亏耗越严重。正如叶氏指出的那样:“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津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叶氏所提出的“救阴”,并非一般的护阴、育阴,或养阴,而是抢救阴液,除及时补充阴液外,还要迅速清除伤阴的各种因素。因为在温病过程中,“温邪则热变最速”,毒邪很快就充斥营血,伤及肝、肾、心液,在这“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生死关头,在清热解毒的同时,救阴生津更是当务之急,以确保生命之源。

1.3如何“救阴”呢?叶氏明确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告诫人们热病救阴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滋阴补血之法。因为在热病过程中,毒邪最易耗伤的是人体的阴(津)液,其次才是营血。尤其是热邪在气分阶段,人体的阴(津)液丢失十分严重,而又非常迅速,必须采用补液生津的甘寒之品,既可达到迅速生津,又可直接清气分热解毒,不但能迅速遏制邪热,又可阻断气营传变,逆转病势,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而如果采用滋阴补血的方法来“救阴”,惟恐有形之血难以速生,

而温热毒邪早已炽张;又因补血之药大都甘温滋腻,不但不能清热,反有甘温助热、滋腻敛邪之弊,不但救不了“阴”,反而引邪入里,导致气营传变等不良后果。即便毒邪深入营血,先伤的也是津液,然后才伤营动血,主以咸寒滋阴为要,亦不用甘温补血之药。根据“津血同源”、“汗血同源”的理论,在温病治疗过程中,不妄发汗,时刻顾护汗源,亦非常重要。特别在“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时,汗液丢失严重,更应注意补充汗源,防止进一步伤营及血,出现气营、气血两燔。

2病案举隅

2.1例案1:笔者2021年冬所治王某,男性,27岁。因感冒发热2d入院,入院时患者体温40℃,伴轻微头痛,神疲乏力,无咳嗽、咽痛、恶心呕吐等。二便尚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稍滑。自述在家自服“安乃近”,肌注“氨基比林”等治疗,虽有汗出,但发烧仍不退。笔者认为此乃冬温无疑,虽高热不退,但邪仍在卫分为主,尚未及气。用辛凉解表法以驱邪外出,稍用气分之药,以安未受邪之地。用银翘散加减:水煎取500mL,分2次服,每6小时1次。连服两剂。并嘱其多喝白糖水,当晚就大汗而出,热随而退。次晨查房,神情如常,体温降至正常。观察1d痊愈出院。

按:如邪在卫分,叶氏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因邪在卫表,津液受损不重,此时要立足驱邪外出,防止热变伤津,吴氏制订了辛凉轻剂桑菊饮和辛凉平剂银翘散,用来治疗这一阶段的温病。方中都用了芦根,甘寒生津“以顾其虚”。用辛凉解表而不用辛温发汗的目的,就是避免耗阴助邪。

2.2例案2:笔者2021年秋天所治宿某,女性,65岁,因感冒发烧6d,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拘急而急入院。患者入院前,因感冒发烧,(当时体温在38~38.5℃)在家自服感冒冲剂及输液予抗生素等治疗,体温时减时增,今晨开始出现四肢颤动拘急,牙关紧闭,时而胡言乱语,神识时而不清。问及家人,患者自发病以来,6d未曾大便,厌食,形体消瘦,皮肤松弛,舌淡红,苔厚燥,脉沉细而滑。笔者认为此乃热结阳明之证,须急下存阴以救垂危。即用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水煎取400mL,分2次急服。每日1剂。患者服药后,次日即便下粪块十多枚,恶臭难闻,神识转清,体温即降。觉饥,开始索食,嘱其喝小米粥以养胃气。调理3d痊愈出院。

按:邪入气分,正邪剧争、势均力敌,表现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此时津液丢失严重,必须采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气生津;若气阴两伤者,则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阴保津;若出现津气暴脱,则急用生脉以救之。至于热结阳明之急下存阴之法,其救阴之义不言自明。

2.5一旦热邪深入下焦,进一步耗伤下焦之真阴,可选用吴氏创立的加减复脉汤和一、二、三甲复脉汤及大、小定风珠。温病瘥后的调理,亦是滋补阴液为主,如偏肺胃阴伤者,叶氏云:“病减后,余热只甘寒清养胃阴足矣”。可用沙参麦冬汤治疗。偏于阴伤未复,津枯肠燥便秘者,可用增水行舟之法,方用增液汤。属气液两虚的,则用益气养液之法,方用益胃汤。属气液虚而余热未清者,可用竹叶石膏汤以养阴兼清余邪。

3结语

总之,“热病救阴”之法,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全过程,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对遏制邪热(毒)的传变,逆转病情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遵循和善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