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郁肺证肺胀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泻白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郁肺证肺胀的疗效观察

吴会

岳阳市中医医院   414000

目的:探讨泻白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郁肺证肺胀的临床疗效,与单用西药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痰热郁肺证肺胀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配原则将纳入患者分配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泻白化痰汤,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结果:1.临床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本试验可知泻白化痰汤对痰热郁肺证肺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肺胀;痰热郁肺证;泻白化痰汤;临床疗效;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的一种病证,痰热郁肺证是肺胀临床上最多见的证型之一。我科观察泻白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郁肺证肺胀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选择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2月在岳阳市中医医院住院的痰热郁肺证肺胀患者60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 版)》痰热郁肺证[1] :主症:咳嗽,喘息,胸闷,痰多,痰黄、白黏干,咯痰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次症:胸痛,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苔厚。

1.3 纳入标准

(1)愿意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证的患者;

(3)年龄40-75岁间;

1.4 排除标准

(1)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基础疾患影响药物评价因素,合并有气胸、肺结核、肺癌等其他严重肺部疾患;

(2)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

(3)过敏体质;

2.实验设计

本临床试验实施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热郁肺证肺胀患者60例,按随机分

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

①低流量持续氧疗。

②抗生素: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抗感染,

Q12h,若头孢哌酮/舒巴坦过敏者选用左氧氟沙星0.5g静脉滴注,Qd(药敏结果出来之后,再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决定是否换用抗生素);

③支气管扩张剂:沙美特罗替卡松 1吸 早晚各一次;生理盐水2ml+复方异

丙托溴铵2ml,氧化雾化吸入,Q8h。

④祛痰药:氨溴索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Q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为泻白化痰汤,药物组成为:桑白皮10g, 黄芩10g,杏仁10g,苏子10g,栀子6g,法半夏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0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30g,甘草3g。

本次试验中,所有中药饮片由岳阳市中医医院统一购入,由中药煎药室统一代煎,每剂煎到200ml,早晚两次分服,每日1剂。

2.2 治疗疗程

14天为一个疗程。

3.观察指标

3.1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参考修改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积分分级,计算中医证候积分。

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症状

无(0 分)

轻(2 分)

中(4 分)

重(6 分)

咳嗽

无咳嗽

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白天间断咳嗽或见夜里偶咳,能坚持上班

昼夜频咳或阵发,影响工作或休息

痰量

昼夜痰量在10ml以下

昼夜咯痰

11-20ml

昼夜咯痰21-30ml

昼夜咯痰30ml 以上

痰质

较稀易咯出

较难咯出

难以咯出

痰色

白中带黄

黄中带白

喘息

无喘息

偶发,不影响睡

眠或活动

喘息日夜可见,尚能坚持工作

喘息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

胸闷

无胸闷

偶发,不影响正

常活动

一般活动即感胸闷

休息时感胸闷,影响活动及睡眠

身热

无发热

37.1-38℃

38.1-39℃

39.1℃以上

干啰音

无干啰音

偶闻,或仅见于

咳嗽、深呼吸时

散在

满布

湿啰音

无湿罗音

偶闻,或仅见于咳嗽、深呼吸时

双肺底可闻及

满布

舌象

正常

异常

脉象

正常

异常

3.2 其他指标

安全性指标 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炎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7天、

14天各一次。

4.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体征计分总和。(表1)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5.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形式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1.将试验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后,组间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

根据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均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性别构成比例表

组别

n

χ2

p

观察组

30

22

8

0.089

0.500

对照组

30

23

7

      注:经卡方检验,χ2=0.89,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3 两组年龄比较

组别

n

年龄(岁)

t

p

观察组

30

64.23±7.789

0.245

0.808

对照组

30

64.67±7.466

注: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4 两组病程比较

组别

n

病程(岁)

t

p

观察组

30

11.40±4.882

0.250

0.804

对照组

30

11.70±5.161

注: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临床证候疗效

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9.67%,83.33%,控显率分别为 66.67%,

36.67%。经秩和检验,U=-2.4025,P=0.0163,故可认为两组的总体分布不同,两组相比较,经治疗后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5 疾病疗效判定

组别

例数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控显率

观察组

30

4

16

9

1

99.67

66.67

对照组

30

1

10

14

5

83.33

36.67

3.1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症状积分比较

经秩和检验,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的组间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14天治疗,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的比较

指标

组别

n

治疗前

M(P25,P75

治疗后

M(P25,P75

治疗前

组间比较

治疗前后

组内比较

治疗后

组间比较

p

p

p

咳嗽

观察组

30

4.00(2.00,6.00)

2.00(0.00,2.00)

0.726

0.000

0.019

对照组

30

4.00(3.50,6.00)

2.00(2.00,4.00)

0.000

痰量

观察组

30

4.00(2.00,6.00)

2.00(0.00,2.00)

0.931

0.000

0.041

对照组

30

4.00(2.00,4.50)

2.00(1.50,2.00)

0.000

痰质

观察组

30

6.00(4.00,6.00)

0.00(0.00,2.00)

0.354

0.000

0.027

对照组

30

4.00(4.00,6.00)

2.00(0.00,4.00)

0.000

痰色

观察组

30

6.00(4.00,6.00)

0.00(0.00,2.00)

0.329

0.000

0.008

对照组

30

6.00(4.00,6.00)

2.00(0.00,4.00)

0.000

3.2喘息、胸闷症状积分比较

经秩和检验,喘息、胸闷的组间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14天治疗,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

表7两组治疗前后喘息、胸闷的比较

指标

组别

n

治疗前

M(P25,P75

治疗后

M(P25,P75

治疗前

组间比较

治疗前后

组内比较

治疗后

组间比较

p

p

p

喘息

观察组

30

4.00(2.00,6.00)

2.00(0.00,2.00)

0.622

0.000

0.347

对照组

30

4.00(2.00,6.00)

2.00(2.00,2.50)

0.000

胸闷

观察组

30

4.00(2.00,6.00)

2.00(0.00,2.00)

0.640

0.000

0.274

对照组

30

4.00(2.00,6.00)

2.00(0.00,2.50)

0.000

讨 论

痰热郁肺证是肺胀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痰热郁肺证以本虚标实为主,以虚为本,兼有痰热夹瘀贯始于整个急性加重期病程中,故以清热泻肺、健脾祛湿为治疗原则。泻白化痰汤系导师沈智理主任医师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导师经多年临床观察和方剂药物组成筛选,确定了主治痰热郁肺证肺胀的经验方泻白化痰汤,在肺胀患者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泻白化痰汤组成为:桑白皮10g,黄芩10g,杏仁10g,苏子10g,栀子6g,法半夏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0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20g,甘草3g。

桑白皮甘、寒,入肺脾经,功能泻肺平喘,清火而不伤气;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功能清上焦湿热,两者相伍达清热泻肺平喘之效,共为君药。《温病条辨》多次提出“咳者,加杏仁利肺气”;苏子镇咳化痰平喘;浙贝母降气化痰平喘,《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三者均能降气化痰止咳,共为臣药。栀子清上焦热,瓜蒌皮宽胸理气、清肺化痰,共为佐助药;半夏辛温,但与方中多为苦寒药物相伍,既避免苦寒太过,又取其化痰降逆之功;用白术、茯苓、党参健脾祛湿,脾运得健,则湿自去痰自消,《证治准绳》“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方中大多药物为甘寒之品,佐以少量辛温药物防苦寒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肺、健脾祛湿之效。

本研究中以咳嗽、痰量、痰质、痰色、喘息、胸闷为主要症状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咳嗽、痰量、痰质、痰色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喘息、胸闷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喘息、胸闷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泻白化痰汤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考虑与泻白化痰汤改善气道炎症、减少气道分泌物有关。    

通过本试验可知泻白化痰汤联合西药对痰热郁肺证肺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部分数据上比单纯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J].中医杂志.2012,53(1):80-84.

[2]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