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站血液质量控制新挑战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浅谈血站血液质量控制新挑战与思考

王闳1   ,张瞻1,   ,张慧玲2  ,陈文和1

红河州中心血站,661100

红河州妇幼保健院,661100

摘要:血站血液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标准》等规定进行,近年随着血站采供血量的迅速增长,血站工作模式各血注产品不断丰富,对血站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笔者列举分析了一些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供大家探讨。

关键字: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容量

1.部分质量抽检标准与实际工作不适应

1.1分装小剂量血液无抽检参考依据

血站供应临床血液的量化标准是依据《全血与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实施,但对于婴幼儿的临床输血会根据实际需要制备成更小剂量的单位,如0.5U红细胞类成分或50ml血浆类成分等,做到合理用血,避免血液浪费。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制备小剂量单位已成为常态,亦可作为每月质量抽检的范围,遗憾的是小剂量血液却无抽检质量标准参考范围。

1.2血液容量范围待确定部分

抽检血液的容量范围通常在±10%,制备血液成分是由于受献血者个体差异的影响,以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以普通血浆为例,当其容量不能完全达到质量标准参考范围,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容量超出的成分做降级处理,如容量既不足200ml又超出150ml,或是既不足150ml又超出100ml的血液容量时则无明确依据。对临床大剂量输血的病人,恐因容量的误差而影响医生对输入容量的判断导致超出病人所需的剂量,增加体内循环负荷的代谢。

1.3洗涤红细胞容量的偏差

制备洗涤红细胞需使用合格红细胞血液作为红细胞的起始血液,在制备最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或生理盐水混悬。起始血液通常为悬浮红细胞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依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制备洗涤红细胞原始血液时容量为标示量±10%,制备成洗涤红细胞的容量则依据《全血与成分血的质量要求》中具体描述了容量范围。由于献血人群个体差异较大,制备原始血液时有尽量保留了红细胞,导致在制备洗涤红细胞时加入定量的细胞保存液或生理盐水之后难以满足洗涤红细胞的容量要求。

2.实验室设备迭代更新与实验室检测应用的新进展

2.1血红蛋白检测新方法的实际应用

血红蛋白作为献血员在献血前的保护性检测,是一项必查的初筛检测项目,目前大多血站使用的是硫酸铜目测法,由于该方法为定性实验,实际操作中对环境温度、滴血高度、血滴大小的影响因素要求要较高,会造成将不合格血液误判为合格,又有可能把临界水平的合格血液误判为不合格【1】。且硫酸铜试剂检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标准中“相对密度测定法”的“韦氏比重秤法”,此方法距离现在已年代稍久,且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高、对环境的温度及空气流通的要求高。随着全自动检测设备的发展,如今市售新型全血血红蛋白快速检测仪也逐渐应用起来,可作为血红蛋白的定性分析,克服硫酸铜目测法的缺点【2】,可以从规范上明确几种新的、简便易行的、更适应在采血车上对献血者血红蛋白的初筛方法。

2.2新方法ADAM-rWBC在残余白细胞计数上的应用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中对成分血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混入量的检测中可参考“血细胞分析仪”的技术标准以及手工方法计数。血细胞计数仪单位均以全血的单位标准计数,以sysmex xs-500i为例,全血模式白细胞线性范围:(0.41-94.29)×109/L,红细胞线性范围:(0.23-7.66)×1012/L【3】。与血站抽检成分血依照《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监测范围的计数单位却相差甚远。其中,血小板类的白细胞残留量计数单位为108,红细胞混入量计数单位为109;红细胞类血液成分的白细胞残留量计数单位为106。通常成分血液质量控制的检查项目中的红、白细胞都远小于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下限,倘若只将检测值做简单的数学换算,得出的结论与事实大不相符。目前,我国大多血站使用的是基于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的手工计数法,相较于手工计数新方法的使用的成像技术更为客观可靠,操作方便,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可体现出更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同时采用一次性耗材检测,可排除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更符合血液制品质控发展的需求【4】。

3.对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过程中的思考

3.1输血行业的学科建设仍显单薄

输血技术相较其它医学领域的起步较晚,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布了“一法两规”即《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作为基础的规范性文件,以及ISO1518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等相关规范性文件,为输血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序的法治环境,目前,血液安全的国家政策和血液质量管理方面已与发达国家接轨【5】。但随着输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阶段可遵循的法规和指南依据仍不能满足质量管理及实验室的发展,一些标准仍是参考医疗机构的文件,却没有针对血站行业的可参考依据就是孱弱之例证。同时,血站质管人员必须确保质量监测过程中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真实反映实验结果,由此可见,输血技术学科建设的国家标准和通用准则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3.2提高质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方式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血站血液质量管理各环节与人的因素至关密切,由于目前大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以及“传帮带”模式自学成长起来,没有经过输血医学相关理论的专业性、系统性学习和规范化培训,对血液质量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影响。此外,由于行业内顶尖人才匮乏,缺乏临床输血的指导经验以及输血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应创造条件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向先进地区的同行学习,促进行业之间沟通和交流,进行短期、中长期培训,让专业人员得以开阔视野,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只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和思考,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提高血液质量管理能力,对血液安全实行有效监督,确保用血安全。

结语

输血是临床救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之一,血液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关键,只有使其保持科学化与规范化才能将血液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有效发挥作用,将质量控制得到最优化的效果。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科技力量渐渐融入实验室的检测系统,作为一名血站从业技术人员十分期待更多人才注入到输血行业,输血技术学科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国家对输血行业标准有更多的重视和完善,血液质量管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龚慧英.硫酸铜比重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影响因素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16):2044-2045.

【2】王一清.全血血红蛋白快速检测仪用于献血前检测献血者Hb的评价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1):112-115.

【3】sysmex xs-500i产品说明书

【4】曾晓晖.一种显微计数新方法ADAM-rWBC在成分血残留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1):51-55.

【5】孔令魁.输血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2):1275-1278.

王闳,女,1984年8月,云南省元阳县,汉族,大学,职称:中职,研究方向:血液质量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