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杨琳玲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  观察急诊内科护理心肺复苏急救患者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心肺复苏急救患者。按照护理管理方法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的是六西格玛管理法,对照组采用的经验性护理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统计,对比患者的气管插管通气、判断呼吸道通畅度、开始心肺复苏需消耗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达到94.00%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对照组的62.00%.明显要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气管插管、判断呼吸道通畅度以及心肺复苏开始等耗费的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短,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急救患者来说,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效果远远超过经验性管理法。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法;心肺复苏;应用

心肺复苏急救患者在急诊内科较为普遍,这类患者的病情十分危急,护理人员需尽快进行医疗护理急救,只有保证急救护理的质量,患者生命才能得到挽救。对此,本文报告心肺复苏急救患者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法的临床效果,旨在更好护理心肺复苏急救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某院急诊内科的20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护理管理方法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一为观察组,其二为对照组。对照组有59例男性和41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8-63岁之间,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性护理法。观察组中有57例男性和43例女性,患者保持29-58岁的年龄,并实行六西格玛管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同组20名工作人员负责急救护理。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病情与《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诊断标准相符,②现场检查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5~10s)之后,可确诊患者出现心脏骤停,③两组患者的家属对本研究内容都已知晓,并完成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排除标准:①患有免疫系统、血液、体循环疾病等需排除; ②患有先天性疾病的需排除; ③临床资料不够完善的需排除。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的是常规急救护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急救护理的相关流程。

1.2.2 观察组

六西格玛管理法:(1)进行定义与测量:分析心肺复苏护理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收集相关信息,判断其对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会不会造成影响,建立最低底线,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2)分析阶段:对我科拟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有较大的影响:①快速诊断:心肺复苏成功取决于心肺复苏是否及时;②呼吸道需保持通畅,以便快速做出判断,一般不能超过10秒;③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④选择电击除颤的时机;⑤进行正确的气管插管。(3)改进阶段:向六西格玛管理组反馈分析的数据和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时可选择头脑风暴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对心肺复苏过程会造成影响,快速做出诊断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等为5个关键的环节因素,并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①快速诊断。护士如果具备较高的资历,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培训护理人员,主要侧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确保护理人员达到较高的急救知识水平。若发现患者的心搏呼吸突然停止跳动,需快速进行心肺复苏,最好在6分钟以内。②呼吸道应保持通畅。护士如果具备较高的资历,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训练护理人员。患者如果呈仰卧位,可采取提颌法,如果患者的颈椎受损,可通过按椎举下颌,将呼吸道异物及时取出,确保护士具备应对能力。③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并开展人工呼吸。对于资历较高的护士,需负责训练护理人员,使其正确掌握胸外按压以及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一般来说,人工呼吸通气需大于1秒,按压/通气应达到30:2的比例。胸外按压深度至少为5cm,直到胸廓恢复正常,心脏保持正常的血液流动。可采用交替按压的方式进行抢救,以此保证急救质量。④电击除颤应保证其准确性。电击除颤主要针对于心脏停跳,且其不可超过1分钟,除颤如果遭遇失败,应立即静脉注射胺碘酮,并进行心脏按压,直到室颤完全恢复。⑤气管插管。培训护理人员,确保人工气道能够快速建立。⑥定期考核。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的考核小组对所有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主要针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考核如果不合格的话,应继续接受培训教育。(4)制定控制措施:加以改进之后,快速完成心肺复苏急救,确保每个操作步骤都能达到要求,进而确定最佳流程。急救流程经过调整之后,需对其进行制度化,同时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改进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长、心肺复苏成功率等; 通过培训护理人员是,使其对心肺复苏有正确的认知。对于本院接受了认知度调查的护理人员,应准确地评估六西格玛管理法,尤其侧重于管理知识、态度、行为、环境这几项内容,护理认知度与分值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 SPSS 20.0 统计软件用于数据的处理,( x±s)可用来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x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

观察组高达94.00% (94 /100)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0%(62/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抢救时间比较

在气管插管时长、判断呼吸道是否通畅、心肺复苏时长等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搏骤停4~6 min后,将严重损害患者的脑部以及其他重要器官,因此心搏骤停后必须及时开展心肺复苏。由于急诊内科患者都是突然发病,而且病势十分危急,病情进展迅速,心肺复苏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成功率比较高,这样才能将患者生命挽救回来,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应侧重于定位配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保持紧密协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急救配合工作,同时医护人员也要进行明确分工。最初,急诊内科主要采用经验性护理开展心肺复苏急救,仅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工作中难免出现漏洞,这样很难取得较好的抢救效果。然而,六西格玛管理法主要侧重的是质量尺度,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流程,确保组织核心过程具备更好的运行质量。通常,医疗机构在管理医院、病房、输血以及手术室时,均采用的是六西格玛管理法,且其管理效果相当好。对于病情较危急的心肺复苏急救患者,护理人员应尽快开展护理急救,对提高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可达到更高的抢救成功率,其气管插管时长、判断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心肺复苏开始所耗费的时间都要比对照组更短。由此可见,对于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而言,六西格玛管理法比经验性护理的效果更佳。不过,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实行之前,需全面培训护理人员,使其对该管理法有正确的理解,这样护理人员才能提高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该管理法主要围绕患者,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注重过程管理,以期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总而言之,心肺复苏急救护理通过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心肺复苏急救时间将显著缩短,同时护理人员也能学习到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1( 8) : 8-10.

[2]陈阳阳,张金新,张云飞,等.对于心肺复苏过程中采用急救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 16) : 9-10.

[3]韦余艳.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2( 35) : 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