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在党建工作中的思政作用及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在党建工作中的思政作用及实践策略

王亚龙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是在疾控中心党委的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其工作开展的负责主体是疾控中心,中心工会则是推进和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的工作人员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视改革并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学习疾控体系的论述理论,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疾控中心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从而使工会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得到了切实的改进。本文基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工会在党建工作中的思政作用,并提出了工会实践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疾控中心;工会;党建工作;思政作用

近年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病方针,大力推进党建工作,着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切实抓好疾病控制等工作,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真正实现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促发展。工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受同级党支部的领导,由劳动者自发组成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中国劳动人民是中国的主要阶层,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又代表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面对新形势,疾控中心工会也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确保疾控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我国疾控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坚持常态化高质量的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1]。加强党建工作,既能推动疾控发展,又能正确地把握党务和工作的联系,是当前疾控党建工作面临一个重要问题。以党建为引领,发动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形式,到一线现场组织开展“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等主题活动,能够激励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争先,促进疾控工作的提质增效。积极营造良好的疾控工作环境,以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形成浓厚的党建文化环境。要以党建引领群,持续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疾控中心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专业技术水平[2]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在党建工作中的思政作用

2.1 能够使沟通的顺畅性得到提升

在疾控中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重要,只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一致性,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3]。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打造工会党建文化长廊等形式,坚持党建带群团,加强职工与中心的联结,不断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与政治热情,增强职工向心力、竞争力、凝聚力,推动疾控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业务能力双提升,形成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优秀工作氛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工会向中心提供他们自己的意见,工会可以从工作人员的反馈中,认真地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确保工作人员和疾控中心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也能让工作人员的反馈得到充分有效的回应。除此之外,工会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进行总结,把握好疾控中心工作的要点,围绕工作重点理清轻重缓急,使工作方式更加科学化,从而提升工作效果与效率。

2.2 使工作人员的权益得到维护

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利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的首要责任。中心工会在市卫健委工联会的关怀和指导以及中心党委的领导下,秉承为大局服务观念,在大力弘扬新风,维护职工合理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会坚持实行工会财政管理,做好财务预决算工作,积极向上级工联会寻求经费支持,尽量使用有限工会资金来维护职工权益[4]。工会通过积极开展各类职工活动从而活跃职工生活,例如开展团建、技能竞赛、各类球赛等活动,这不仅能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确保职工身心健康,也进一步培养职工的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疾控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工会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在工作中,若疾控中心存在管理疏忽现象,则由工会直接上报反馈给相关部门,以维护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2.3 促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文化建设工作对工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会可以通过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多方面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化建设活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工会在疾控中心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和枢纽的作用,将工会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工作内涵同疾控中心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活跃工会活动、开展党建文化长廊、创建品牌建设理念和服务理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通过健康向上、丰富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疾控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参与市总工会和市卫生工联会举办的各项活动。而且,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工会还可以向中心推荐优秀的工作人员,以此来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在党建工作中实践路径与落实效果

3.1 重视工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提升能力

工会人员应当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坚持“讲政治”,认真贯彻十八大关于“两学一做”的要求,加强自身思维能力与思政素养,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以此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6]。其次,要“讲务实”,工会要在保障全体工作人员的合法权利的切实基础上,切实贯彻工会宗旨,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人员的诸多顾虑,让他们专心工作。工会在工作中要将“关心工作人员”和“爱岗敬业”的思想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实践中要做到“不畏困难”和“敢于进取”,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进一步推进工会工作,在科学的管理方法中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7]。其次,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会人员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不断培养工作人员的科学思维能力,持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工作。

3.2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激发工作积极性

疾控中心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疾控中心各部门的工作更加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工会作为疾控机构的管理层,同时也是与工作人员建立联系的桥梁,因此,疾控中心工会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工作,一方面保证疾控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疾病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为人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疾控中心工会的工作人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寻找创新工作点[8]。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让疾控中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第二,要确立疾控中心“发展至上”的理念,将疾病预防与控制作为最根本的责任,促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充分发展。第三,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这样既可以使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体现,又能够通过保障工作人员合理权益而激发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对工作人员的真心关怀。

3.3 发挥工会的优势,做好思想统一工作

疾控中心工作效果与员工的思想意识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工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工会是维护疾控中心合法权益的关键机构,必须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政意识,引导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三观[9]。比如,工会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十八大”精神,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集体学习和演讲。工会必须重视医德医风的建设,根据疾病防控的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宣传优秀员工的先进行为,引导工作人员自觉地树立敬业奉献的服务意识,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更好地履行相关疾病的预防责任[10]。工会要积极争取不同的部门的配合,在专家的辅导下帮助工作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其思想认知能力,从而保障党建工作的效果。

总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在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思政作用,能够提升疾控中心与工作人员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工作人员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面对疾控新形势,疾控中心工会还应当重视工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提升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做好工作人员思想统一工作,工会充分调动中心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职工满意度,落实党建工作效果。促进中心和谐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创新思政工作形式 助推疾控中心文化建设[J].时代报告,2019(10):42-43.

[2]黄昕.如何全面加强新时代疾控中心党建工作[J].办公室业务,2021(21):18-19.

[3]谢云龙.创建“疾控先锋”党建服务品牌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1(19):79-80.

[4]陶唐琼.以党建工作为引领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J].人口与健康,2020(10):72-73.

[5]孙俊涛,熊建中.党建引领“健康团风”疾控中心在行动[J].人口与健康,2019(07):84.

[6]郑媛媛.构建和谐企业党建和工会建设的策略[J].现代企业,2022(02):67-68.

[7]毛锐.浅谈疾控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山西青年,2020(05):179+181.

[8]龙畅.浅谈新常态下党建引领工会工作发展[J].农村电工,2021,29(06):6.

[9]李宗浩,刘世平.新时期企业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浅谈[J].工会博览,2022(07):32-33.

[10]安凤琴.工会在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22(04):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