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

杨晴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河北 秦皇岛 0600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 2021年 6月—2022年 1月收治的 8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 较两组患者护理 3个月后症状评分、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心绞痛、呼吸困难、 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 干预,对于其疾病改善作用显著。

关键词】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心功能

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系 统疾病,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加之其自身基础 性疾病的影响,更加容易出现嗳气、晕厥、虚弱和 气促等不良后果,进而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和患者 的风险[1-2]。慢性疾病轨迹模式能够对患者疾病的不同 阶段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配合一系 列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身心 状态、降低并发症、控制疾病的目标[3-4]。本研究探讨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慢性稳定性心 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年 6月-2022年 1我院治疗的 80例男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 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0 例。纳入标准:①绞痛合 并心力衰竭;②无脑血管并发症;③病情稳定;④ 临床资料完整且能够配合随访观察;⑤全部研究对 象均对临床研究的目的和过程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排除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临床研 究。两组年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 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 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后,对照组采用心常 规模式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药物 干预、出院指导和门诊随访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 接受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 ①组建护理干预小组:在开展护理干预服务前,科 室内组建由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医护协作团队。②发 病初期护理干预:针对发病初期的患者,其临床护 理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行为和疾病相关行为方面的 护理干预,在日常行为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主 动了解和接近患者,与其保持有效沟通,建立良好 的护患关系,主动了解患者感受和心理状态,帮助 其解答疑问,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在疾病相关行为方面,可以通过视频或书籍等方式告知患者心绞 痛合并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后相 关知识。③稳定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 供运动、饮食、生活方式和复查方面的指导,通过 多种宣教方式深化患者的正确认知,患者出院后可 以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并嘱患者遵医嘱定 期复查,出院后半个月开展 1次电话随访,从患者的 疾病恢复情况出发确定最佳的院外护理方案,并结 合实施效果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患者出院后持续获 得专业的护理服务。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 3 个月的 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评分 通过症状计分法评价患者症状和 体征改善情况,心绞痛评分标准[5-6]:无症状为 0 分, 轻微症状为 3 分,症状偶尔发作需配合药物治疗为 6 分,症状频繁发作且较为严重为 9分。

1.3.2 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通过一般自我效能表对患者 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组间比较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 者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评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 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研究组患 者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心绞痛

呼吸困难

心悸

疲乏无力

研究组

40

护理前

-

2.53±0.14ab

2.54±0.52

2.58±0.46

5.15±0.66

护理后

-

7.15±0.53

1.02±0.21ab

1.02±0.21ab

2.03±0.42ab

对照组

40

护理前

-

7.18±0.54

2.55±0.82

2.55±0.46

5.13±0.57

护理后

-

3.44±0.23a

1.40±0.32a

1.44±0.32a

2.66±0.23a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为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为

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 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生活质量

自我效能

研究组

40

护理前

-

32.65±4.23

2.32±0.32

护理后

-

69.72±5.66ab

3.61±0.42ab

对照组

40

护理前

-

32.41±4.12

2.34±0.33

护理后

-

51.44±4.77a

2.86±0.26a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为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为

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约占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总数的5%。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理论是一种更加关注患者和疾病慢性发展进程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从慢性疾病患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的护理需求出发,为患者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案[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后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不仅能够达到疾病的控制作用,还有利于患者生活和自身状态的改善。

综上所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对于其疾病改善作用显著,且能够直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心功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殷伟贤.全球心力衰竭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3(1):11-14.

[2]张健,邹长虹.《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非药物治疗部分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11):612-61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

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郭炜,周红,王肖龙,等.畅心饮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7):2573-2576.

[5]孟淑荣.曲美他嗪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