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李小伟,杨华,宫晶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266300

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院内收治的60例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ALT、肌酐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利奈唑胺;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临床疗效

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属于恶唑烷酮类药物[1],属于第一个在临床中应用的恶唑烷酮类药物,随之广泛应用在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的治疗中[2]。本世纪初,美国药监局已经批准利奈唑胺应用于临床[3],但是,是否可以应用在新生儿的治疗中,尚需研究。本次研究,作者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院内收治的60例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旨在分析利奈唑胺在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为临床中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方向,现做出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院内收治的60例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注: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家属知情本次研究,且同意参与。

表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s)[n(%)]

组别

例数

男性

女性

胎龄

(周)

体质量

(g)

发病时间

(d)

观察组

30

19

11

38.65±3.26

3035.65±802.46

11.03±2.26

对照组

30

21

9

38.46±3.21

3038.65±803.53

11.46±2.48

X2/t

-

0.300

0.227

0.014

0.702

P

-

0.584

0.821

0.989

0.486

表1   (续)

组别

例数

新生儿类型

感染病原菌

足月儿

早产儿

足月小样儿

条件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化脓性脑膜炎

观察组

30

19

8

2

20

9

1

对照组

30

18

9

2

20

8

2

X2

-

0.086

0.392

P

-

0.958

0.822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通过头孢菌素进行治疗,然后对患儿做血液培养药敏试验,以实验结果为根据,通过静脉注射头孢西丁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服用剂量为10mg/kg。

两组患者每天给药三次,每三天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指标。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间总例数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发生变化。

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血象改变。

治疗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ALT、肌酐水平、血小板计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24

5

1

29(96.7)

对照组

30

18

4

8

22(73.3)

X2

-

-

-

-

6.405

P

-

-

-

-

0.01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呕吐

腹泻

血象改变

发生率

观察组

30

0

0

1

1(3.3)

对照组

30

1

1

4

6(20.0)

X2

-

-

-

-

4.043

P

-

-

-

-

0.044

2.3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比较情况

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ALT、肌酐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白细胞计数

(×109/L)

中性粒细胞

(%)

C反应蛋白

(mg/L)

降钙素原

(μg/L)

血红蛋白

(μg/L)

观察组

30

9.23±1.02

0.35±0.06

2.58±0.26

0.23±0.11

117.56±6.56

对照组

30

9.06±1.12

0.37±0.09

2.62±0.31

0.20±0.09

118.03±6.62

t

-

0.615

1.013

0.541

1.156

0.276

P

-

0.541

0.315

0.590

0.252

0.783

表4   (续)

组别

例数

白蛋白

(g/L)

ALT

(U/L)

肌酐

(μmol/L)

血小板计数(×109/L)

总胆红素

(μmol/L)

观察组

30

31.26±6.35

20.06±3.52

27.98±3.85

196.56±10.78

53.26±7.53

对照组

30

30.98±6.26

19.76±3.42

27.61±3.49

304.26±13.65

34.62±5.19

t

-

0.172

0.335

0.390

33.915

11.164

P

-

0.864

0.739

0.698

0.000

0.000

  1. 讨论

革兰阳性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新生儿感染后,可能会变为重症感染[4],于临床中比较常见,并且处理难度较高,尤其是肠球菌,升高新生儿的早发型或者晚发型败血症的引发概率[5]。近些年来,国内多家医院对新生儿的败血症病原菌进行监测,根据结果表示[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数量越来越多,最高可达69.0%的概率的培养席俊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具有多重耐药性特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会对红霉素、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近些年来,根据有关研究表示[7]:对于头孢唑林以及头孢曲松也具有一定的耐药率。

利奈唑胺属于恶唑烷酮类中的新型头孢菌素,主要是由人工合成,和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23SrRNA结合,抑制70S初始复合物的形成,在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早期阶段,能够产生良好的抑菌效果[8]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比较特殊,所以,其和其他对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的抑菌药物很难发生交叉耐药,在机体意外,也很难诱导产生细菌耐药性[9]。利奈唑胺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在皮肤以及肺脏中的药物浓度,要明显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具有极强的组织穿透力,并且利奈唑胺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产生良好的抗菌活性[10]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引发感染产生败血症的新生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临床疗效确切,且细菌清除率较高。目前,虽然临床中关于利奈唑胺在成人治疗中的研究加多,但是其是否能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还尚未可知。有关学者通过研究表明[11]:117例早产儿通过利奈唑胺治疗后,系统性评价了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通过利奈唑胺治疗的效果,并肯定了利奈唑胺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有关医学学者通过前瞻性研究表示[12]:63例新生儿分别通过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发现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利奈唑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利奈唑胺应用以后,儿童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如果长时间用药,可能会引发骨髓抑制,产生视神经病变[13]。相关医学研究表示[14]:新生儿耐药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患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会给新生儿带来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同时,不会改变患儿的末梢血常规,也不会引发消化道症状,在患儿持续用药28d以上后,有一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呕吐症状,但是没有其他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和以上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但是,关于临床中新生儿应用利奈唑胺治疗,仍然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血液学指标,还需要对患儿的神经病变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充分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患儿的病程较长,为了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尽可能的避免长时间用药,进而有效预防不良反应[15]

综上所述,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患儿通过利奈唑胺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临床疗效及对胆红素和血小板的影响比较[J]. 儿科药学杂志, 2018, 24(11):7-10.

[2]唐莲, 方洁, 王三南,等.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9):686-691.

[3]张冰, 张卫星, 齐攀,等.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 38(21):2522-2523.

[4]赵娜, 吴菲, 陈惠兰, et al.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 32(10):1495-1501.

[5]林素梅, 吕聪, 杨小叶,等. 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的疗效[J]. 医学信息, 2020, 33(5):142-143.

[6]马永德, 刘慧萍. 兰州地区33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医药, 2018(7):1043-1047.

[7]焦洋, 赵楠, 蒋伟峰. 丙种球蛋白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21(9):1197-1198.

[8]寇晨, 李兆娜, 张亚南,等.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新生儿革兰阳性球菌晚发型败血症的药敏变迁[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1, 26(12):1400-1406.

[9]向静瑶.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资料及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5):6-8.

[10]赵亮.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用药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18):56-58.

[11]蔡扬帆, 陈吉如, 郭继忠,等. 40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1, 34(2):96-99.

[12]王光勇, 陈永刚, 周彬,等.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及治疗策略[J]. 抗感染药学, 2019, 16(4):590-594.

[13]张衡, 郝静梅. 21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015):3575-3578.

[14]顾华芳, 谢妍辞, 王三南. 376例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21, 18(8):1150-1154.

[15]徐家新, 赵武, 诸宏伟,等. 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127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