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尤浩然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摘要】目的探究超早期脑梗塞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价值。方法 随机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86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3例,应用非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67%,42/43)高于对照组(79.07%,34/4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间差异不明显,即P>0.05;经治疗,实验组FIB(1.68±0.61)g/L、TT(26.01±5.54)s、PT(16.44±2.75)s,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4.41±1.01)分、生活质量评分(88.25±9.2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9/43),P<0.05。结论 临床治疗超早期脑梗塞患者时选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确切,利于患者康复速度的加快并改善生活质量,脑损伤修复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超早期脑梗塞临床效果

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以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昏迷等为主要表现,会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因而需针对其展开针对性治疗[1]。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与脑血管循环药物等被广泛用于脑梗塞治疗中,虽疗效明显且远期疗效仍有待证实。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课题随机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超早期脑梗塞患者86例,按照入院序号划分两组,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0岁,中位年龄(57.42±6.41)岁,实验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22岁,中位年龄(57.45±6.4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呈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非溶栓治疗,入院后患者接受颅内压治疗,使用甘露醇(125ml,20%),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同时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实验组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进行颅内压治疗,甘露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将尿激酶(100-150万U)与氯化钠注射液(150ml,0.9%)混合后,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于半小时内滴注完成。低分子右旋糖酐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

1.3评价指标

(1)对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临床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照,P<0.05。(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3

25

17

1

97.67

对照组

43

20

14

9

79.07

X2

7.2421

P

0.007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研究

治疗前,实验组各项指标较之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表2)

表2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组别

n

FIB(g/L)

TT(s)

PT(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43

3.54±0.48

1.68±0.61

16.45±2.22

26.01±5.54

13.57±2.11

16.44±2.75

对照组

43

3.52±0.44

3.31±0.34

16.42±2.25

17.89±2.05

13.55±2.15

14.05±1.88

T值

0.2014

15.3054

0.0622

9.0139

0.0435

4.7047

P值

0.8409

0.0000

0.9505

0.0000

0.9654

0.0000

2.3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组间各项评分差异不形成,P>0.05;经治疗,实验组各项指标较之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组别

n

NIHSS评分(分)

生活质量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43

18.46±4.05

4.41±1.01

58.84±6.28

88.25±9.24

对照组

43

18.44±4.01

6.78±1.68

58.81±6.22

73.84±8.57

T值

0.0230

7.9282

0.0223

7.4979

P值

0.9817

0.0000

0.9823

0.0000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4)

表4 研究实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n/%)

组别

n

过敏性皮疹

出血

消化道反应

总发生率

实验组

43

0

1

2

6.98

对照组

43

2

2

5

20.93

X2

3.4865

P

0.0618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缺血为主要发生机制,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且患者病情的恢复速度慢,病程相对较长,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脑梗塞发病后容易使患者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使血管内皮组织被破坏,加之通透性增强,慢增加了局部渗出量,加重了局部组织水肿缺氧的程度[3]。另外,因脑梗塞损伤脑实质与脑间质,对细胞膜结构造成破坏,使得神经功能受损,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

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当前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方式,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准确把握时间窗并控制药物剂量[4]。早期脑梗塞患者的梗死中心部位存在不可逆的损伤,且周边存在可逆性损伤半暗带组织,积极开展溶栓治疗可加快其血供恢复速度,对组织细胞代谢加以改善,以免扩大坏死区域[5]。且尿激酶静脉溶栓经血管再通复流,亦可及时抢救可逆性损伤神经组织,进而减小神经受损的范围,进一步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尿激酶属于溶栓药物,可通过血栓外部进行纤溶,亦可在内部渗透,有效激活纤溶酶原,将血栓内部溶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6]

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与对照组各项指标(除不良反应外)相比,P<0.05。由此证实,超早期脑梗塞治疗中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更利于患者康复速度的加快,有效修复脑损伤,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预后,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0):27-28.

[2] 薛婷婷.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超早期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70,172.

[3] 王敏文. 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分析[J]. 健康大视野,2018(14):77.

[4] 帕尔曼·阿布都许库.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7):78.

[5] 张鑫林.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J]. 智慧健康,2021,7(8):49-51.

[6] 冯素霞.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智慧健康,2019,5(1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