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 3

区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符爱东,任志鹏

南京市江宁医院 江苏南京 21110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一直实施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城镇职工在定点医院就诊才能回单位报销。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大医院向所有患者放开,不再受医保限制,导致群众涌向大型三甲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量持续下降,业务水平也随之走下坡路。

分级诊疗是一种制度,不是改革;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一种良性状态。制度的建立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广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地方经验,比如浙江省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双下沉、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行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上海市开展“1+1+1”签约1名家庭医生、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上级医院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号源;厦门开展慢病先行、三师共管(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慢病分级诊疗制度。这些经验做法都体现了分级诊疗推行的关键之处——分级。从需方来说,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分类;从供方来说,按医院等级分类,城市三级医院、区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提供各自层次的服务分类。城市三级医院主要解决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主要提供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一、分级诊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会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口罗雀的就医现象,这与分级诊疗工作的设想南辕北辙,导致分级诊疗工作停滞不前,无法达到应有的成效。以江宁区分级诊疗工作为例,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萎缩明显

主观因素方面,受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影响,加上医疗高风险性,基层医院开展医疗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的重公卫轻医疗现象。客观因素方面,由于公卫任务繁重,人力资源和设备使用均捉襟见肘,窘境长存:一方面是难以引进医疗临床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却有将近10%的临床岗位人员转向公卫岗位。

(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滞后

目前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不到位,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不足,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缺乏个性化签约服务,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性化签约服务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居民需要自行承担全额费用。

(三)医保、薪酬制度政策倾斜不够

医保制度方面,江宁区医疗保障水平一直在全省属于领先,与医疗机构之间也保持良好的谈判与协作关系。但目前南京市医保进行一体化管理,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收费和报销标准差异性不大,不利于引导患者分流,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的经济杠杆作用还有待加强。关于薪酬制度方面,虽然省市政府都出台了关于薪酬制度改革的文件,但目前仍执行的是人社部门的相关规定。尤其是执行控高线的问题上,处于发展期的公立医院面临尴尬两难境地。

(四)大医院虹吸效应明显

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有些大医院借政策东风,为了扩张规模、抢占市场,牵头组建医联体,成员单位经常多达几十家,演变成跑马圈地,进一步放大虹吸效应,背离医联体建设的初衷。

(五)区县级医疗机构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同级医疗机构缺乏学科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学科未能形成影响力和吸引力。上下级医疗机构缺乏联动发展,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以江宁区为例,肿瘤、儿科、产科病人区外就诊、转诊率偏高。

二、区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的定位与作用

区县级医院作为分级诊疗中的主力军,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主要工作重点就是增强自身吸引力,减少区外转诊率和就诊率;带动基层能力提升,增加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赖感;真正发挥上下联动机制,破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在区域内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负担,方便快捷就医,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增强自身吸引力,减少区外转诊就诊率

2015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2017年要实现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列入了重点工作,明确到

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但在现实中,区域内患者往往“舍近求远”,宁愿去城市大型医院排队就诊,也不在区内医院就诊,导致区内就诊率达不到国家要求的90%。原因就是区县级医院基础薄弱,与城市大型三甲医院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亟待增强,导致群众信任度不高,选择跨区就诊。这就要求区县级医院要增强自身吸引力: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让患者放心看病;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在服务与细节上发展优势,让患者感到快捷方便;营造文化氛围和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医院人性化服务。

一是提高人才学科能力,让患者放心。人才学科能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通过植入内培再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对外引进中,为促进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需要加强协作和横向联合,与全国知名专家保持联系,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本学科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聘请某一领域专家参与科室的发展与建设,促进科室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在人员培训中,对新入职医师进行住院规范化培训,对高年资人员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发挥传帮带作用。制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有方向的选送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

以江宁医院为例,近五年引进与培养了硕博及以上人才400余名,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如儿外科)。外聘坐诊、手术、查房等专家及顾问80余名。目前,拥有1个院士工作站、3个名医工作室、24个省市医学重点专科。医院所有学科都与国内顶级医院、顶级学科建立了紧密的专科联盟关系(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医联体、江苏省肝病精准治疗联盟、上海瑞金医院妇产科医联体等等)。

二是改善医疗服务水平,让患者方便。“医者仁心”这个词不仅仅停留在对医者诊疗技术的要求上,更多的是要求医院要注重对患者就医服务、流程上的改善。想在患者前面,做在患者前面,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无假日门诊,医务人员及相关行政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工作制。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多种形式预约挂号、网络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让“软服务”真正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受益。

医院投入6亿多元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先进医疗设备,相比南京市大医院检查预约时间长,新老院区CT、核磁检查全部开放,CT当天来当天检查,核磁提前1-2天即可预约成功,并且承诺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减少患者就医频率和时间。建独栋产科楼,配有门诊、住院所需的所有功能科室,让孕产妇减少排队、检查等候时间,与其他就医患者区分开来,设身处地为孕产妇着想把智能化贯穿于患者就医的全过程,为患者提供网络咨询和分诊、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导诊、线上支付、检查预约、自动发药、室内导航、智能停车等全方位、全周期的便捷服务,大大缩减了患者排队等待的时间。据统计,挂号、缴费、取药时间由原来平均需要2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5分钟。

三是营造医院文化氛围,让患者舒心。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作为一种柔性生产力,或者称软实力,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树立员工共同价值观。充分借助“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宣传节点,突出崇高职业精神的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树立员工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等医院文化特质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实践。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在任何时候都要首先对患者负责,把医疗工作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形成医院的特色文化。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医院目标、医院精神、服务理念、品牌形象、院训、院徽、院歌等,对医务工作者的语言、穿着、礼仪以及医院内的医疗用品、物料等各方面进行形象识别上的统一,创立独特的形象识别,体现出医院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

江宁医通过微信、院报等方式宣传身边的“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宣传典型医务工作者,让榜样的力量发挥积极作用。统一全院员工思想理念。以党建引领文化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年新员工入职,院长培训第一课,谈初心话使命讲担当,让院训、精神深入职工内心,通过思想理念指引实践,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我院各科室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体,科室成员互相关心、帮助,自觉维护科室的集体荣誉并以科室声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廉洁行医、用心与患者沟通,避免医患矛盾。以供应室为代表的各科室形成文化墙,提炼出本科室文化词语,增强凝聚力;开展温馨服务,提高患者就医获得感。院内服务车免费接送行动不便的患者,解决“最后一百米”。秉持“微笑服务”,从入院挂号到出院结算全流程体现微笑服务,让微笑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

(二)带动基层能力提升,增加人民群众信赖感

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首要环节就是要做到基层首诊,让社区居民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区县级医院在发展自身内涵建设的同时,也应

积极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输出,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实现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只有社区有了好医生,居民才会愿意“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针对目前基层专业人才紧缺、开展医疗技术萎缩等现象,区县级医院可以通过医联体的形式,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扶持带动,选派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担任管理职务,推动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化、操作标准化;选派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方面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同时也进行培训与教导,真正让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提升起来;每年为基层免费培养一批医务人员,提高基层医疗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新招录的医务人员,在完成规培后,选派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至少一年。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在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领域实行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基层检查,上级医院诊断,减少误诊率。这样就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让老百姓信任基层,愿意到基层看病。

江宁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对基层的管理、技术输出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做实、做细。近年来,医院每年选派80名副高以上专家到基层定期坐诊、查房、手术等(涵盖护理管理人员下基层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指导),并进行业务技能座谈交流,将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倾囊相助,帮助基层医院建立了1个省级、16个市级特色科室。自2018年起,下派61名晋升副高职称医师下基层脱产服务,帮助开展近20项新技术、新项目,促进基层医疗技术回暖。同时,针对基层等级医院创建、新院区修建、功能布局等工作,医院也派相应处室专家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探讨,给予实质性建议。

二是利用信息化开展远程医疗。医院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建有远程会诊中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帮助基层在线诊断疑难病例,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协作互助共同发展。

(三)发挥上下联动机制,破除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基层医院入院人数近年来下降明显,大医院就诊人数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如何攻破下转防线?破解这一难题,要通过上下联动机制,区县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基层医疗机构部分床位可以转化为康复病床、老年护理床位,为患者向下转诊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不仅解决了以往基层医疗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而且一定程度缓解了大医院康复期患者“出口”难和疑难重症患者住院难问题。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也要根据下转患者病情,提供在院期间的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从而解除患者下转没有专家管、治疗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对于上转病人,医院要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专家、专科门诊等预约转诊号源,提供预约转诊挂号服务,对于基层转诊上来的患者,医院应该免除挂号手续,优先安排专家门诊、优先安排检查检验、优先安排住院等,解决了患者挂不上号、住不上院的担心。

在实际上下联动过程中,考虑有部分血透患者来院治疗需要花费时间在路途上,江宁医院5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血透联盟,增加床位50张,方便血透患者就近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费用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合病房,开展慢病管理和预防、老年病长期护理、康复治疗等服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各级医疗机构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以集约化、精准化为原则,医院建立区域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以信息化为载体,让患者就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切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破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区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主体,是分级诊疗的命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制定是推进分级诊疗的保障。激发基层医疗服务动力,增强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对形成基层首诊、减少三级医院门诊量的同时提高了三、四级手术比例和解决疑难重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引导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才能真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新秩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