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任子益

四川省民政康复医院  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康复方案在临床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设运动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应用效果,相关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改善状况(NIHSS)、运动能力(FMA)、生活能力(Barthel)。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研究组NIHSS、FMA、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行动能力,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建议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运动康复;脑卒中;神经;功能

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递增,其中,脑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因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患者一旦因脑卒中引发残疾后,往往需要专人进行持续照护,进而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相关研究发现,传统临床推荐的“强制卧床”可能是错误观念,且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及早动员脑卒中病人开展运动康复则可防止肌肉萎缩,推动神经功能恢复[1]。同时,更有显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本院对部分脑卒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疗法,其结果佐证了相关研究数据,并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7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研究组女14例,男21例,年龄25~73岁(中位年龄53.2);对照组女16例,男性19例,年龄24~75岁(中位年龄52.4岁)。纳入标准:符合美国NINCDS标准中脑卒中的诊断;CT扫描病灶低密度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指证;严重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每周一次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并让家属陪同参加,宣教内容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药物知识等。宣教期间,鼓励患者对疑惑问题随时进行穿插提问,并给予正确指导。

(2)研究组:①患侧肢摆放及活动、肢体伸展运动与正确卧位。伸展包括关节运动、肌肉放松、韧带拉伸。②系统性指导患者如何开展坐姿、站立训练,鉴于安全性,站立训练时可靠于康复床一侧进行;训练不强制开展步行训练,但仍要保证肢体力量的康复训练,每天行上下肢训练,每天30 min。如因病情不耐受,可分次进行。上肢训练时,上臂屈曲,患肢手中置一轻物,用健肢挤压轻物,直至患侧手可握物;下肢训练时,身体挪向康复尾部行下肢屈伸,加强下肢力量,指导站立平衡训练直至可自主站立、行走,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擦脸、洗漱、穿衣行为。③功能训练包括指向、抓握、手指运动,视患者病情开展抿嘴、舌活动、鼓腮、吹蜡烛,每日5次,每次10 min;发音训练时,让其将手指放于喉部,感受发音声量与颤动。语言训练主要通过手势进行交流。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NIHSS),分数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运动能力(FMA)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恢复越好;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行为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经各自干预后,应用效果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应用效果比较(±s,分)

组别

NIHSS

FMA

Barthel

研究组(n=35)

14.27±2.45

34.78±4.36

74.11±13.76

对照组(n=35)

18.58±3.24

20.92±4.19

54.78±15.25

t

6.277

13.560

5.567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数量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但受累人群仍以老年人为主,其发病征兆主要有眩晕、头部剧烈疼痛、步态异常、语言沟通障碍等[2]。临床发现,实施有效的运动康复疗法,可显著改善预后,挽救肢体功能,对患者生存质量形成正向指引[3]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运动康复方案是基于早期脑卒中康复模式中构建而成,在神经内科中应用广泛。该模式细化了运动康复的各环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可充分调动患者的参与性,根据患者病情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总体而言,运动康复包括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是以患肢摆放、体位指导、保证各关节活动度为目的,包括肢体按摩、关节运动,直到患者能够主动运动为止;二是以上、下肢运动为主,以加强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度;三是以平衡训练、步行指导为主。结果显示,研究组神经、运动、生活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可能与运动康复训练能够减轻局部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有关[4],患者认知功能得以有效恢复。也有研究发现

[5],运动康复疗法的训练质量将直接影响患者脑卒中偏瘫症状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开展运动康复训练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院外,因此,在其住院期医务人员有必要具体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并给予一定的生活指导。

综上所述,相对于在低强度运动康复背景下,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后期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付晨,李薇,刘晓萱.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22,36(1):143-149. 

[2]杨瑜,谭娟,林霞,等. 基于康复花园的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175-179. 

[3]马元超,成莹,张婕颖. 综合康复疗法及其不同时间段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4):1978-1981.

[4]邹雨栖,徐鹏,高长越. 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的感觉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应用[J]. 中国康复,2022,37(6):381-384. 

[5]崔文华,王敏莉,杨清珊,等. 基于ICF核心分类组合运动疗法结合足底响声诱导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1,27(3):24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