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冯雪 ,丁媛媛,杨阿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11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C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58例),D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8例),评估两组疗效。结果D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数值明显低于C组,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6-MVD)均大于C组;D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6个月再入院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临床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可改善其心功能及运动能力,降低再入院率。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

冠心病(CHD)属于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1]。本病以突感心前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中老年群体[2]。CHD病情持续进展可合并心力衰竭,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针对本病多采用药物治疗,但疗效并未达到理想水平。本研究对我院CHD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析其疗效,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

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116例CHD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此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C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9~87岁,均值(62.92±.45)岁;D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0~86岁,均值(63.04±4.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C组:给予患者曲美他嗪片(瑞阳制药有限公司,20mg/片,批号国药准字H20066534)+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5mg/片,批号:国药准字H32025391)口服,单次剂量:曲美他嗪20mg,美托洛尔6.25mg,均为每日2次。服药持续至患者出院。

D组:指导患者摆放平卧位,使其右上肢呈外展状态;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沿患者右侧桡动脉入路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桡动脉鞘(规格:6F),经动脉鞘管注入肝素,剂量为100U/kg,再间隔60min追加剂量1000U ;手术完成后使用压迫器对患者桡动脉实施压迫止血。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U 皮下注射,给药间隔为12h,持续用药5~7日。

1.3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测定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VD)。(2)观察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6个月调查两组患者再入院情况。

1.4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及步行距离

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及步行距离比较(P>0.05),D组治疗后LVEDD、LVESD数值明显低于C组,其LVEF数值及6-MVD均大于C组(P<0.05),如表1所示:

1两组心功能及步行距离比较±Sn=

组别

LVEDD(mm)

LVESD(mm)

LVEF(%)

6-MVD(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C组

60.13±4.81

54.12±4.18

49.04±2.68

43.04±3.64

41.48±3.85

49.64±8.72

193.95±52.31

381.54±62.51

D组

60.42±4.26

47.93±3.49

49.12±2.59

37.42±2.72

41.53±3.86

57.91±9.58

195.42±55.46

427.93±71.42

t

0.344

8.657

0.163

9.419

0.070

4.862

0.147

3.722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2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

D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6个月再入院率均低于C组(P<0.05),如表2所示:

2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比较[n%]

组别

n

心血管不良事件

6个月再入院率

C组

58

8(13.79)

21(36.21)

D组

58

2(3.45)

5(8.62)

χ2

3.940

12.691

P

P<0.05

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日常饮食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多盐多糖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机体血脂含量偏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CHD、脑卒中等),严重危害人们健康

[4]。此外,CHD诱发因素还包括情绪过激、饱餐、吸烟、酗酒等[5]。常规药物治疗长期应用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且疾病复发风险较高,故临床学者提出应用创伤较小的介入手术方案。

近些年,介入医疗技术发展迅速,PCI主要通过穿刺的方式沿动脉置入导管至冠状动脉,并开通闭塞的血管和植入支架扩张冠状动脉,目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医师及患者的普遍认可[6]。CHD患者心肌持续缺血引发的的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抑制及心肌冬眠等现象,均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而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可促使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D组治疗后LVEDD、LVESD数值明显低于C组,其LVEF数值及6-MVD均大于C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PCI疗法充分利用心导管技术,及时将患者阻塞的冠状动脉管腔疏通,以恢复其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心功能。本研究中,D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6个月再入院率均低于C组,P<0.05,PCI能够有效患者重建血运,避免缺血心肌持续受损,从而改善心室重构现象,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再入院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PCI技术在临床合理应用后,能够显著改善CHD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促使其运动能力增加,且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再入院情况较少,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陶维柱,刘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5):2688-2689.

[2]廖丽萍,周跟东,汪永生,等.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PCI手术患者冠脉病变及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21,22(2):117-121.

[3]李馨妍,张亚辉,李根,等. 替格瑞洛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影响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10):1177-1179.

[4]阿拉腾宝力德,李淑娟. 直接支架植入在血栓高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0,14(9):674-679.

[5]李丹,胡昊,吴佳纬,等. 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6):1121-1124.

[6]董洪玲,张健.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有效性和预测因素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4):469-4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