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效果分析

郑琪

武汉市东湖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在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其凝血功能四项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3项及以上为异常的设定为观察组,2项及以下异常的设定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凝血功能变化情以及病死率和致残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分别为15.6%及3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及6.3%。结论:心脑血管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辅助判断其预后。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预后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一类发病率比较高的综合征。该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临床治疗原则为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并改善其预后。因患者临床表现为缺血或者出血,与机体内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分析,判断其预后是可行的。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来源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研究样本。样本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准;患者同意接受本次的研究样本;无其他严重性疾病。排除标准:合并听觉障碍无法正常开展交流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等研究疾病患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进行分组,其中3项及以上为异常的设定为观察组,2项及以下异常的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具有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2±2.6)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5.9±3.3)岁,以上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后显示P>0.05,说明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检的患者均在抽血前禁食12h,抽取肘静脉2mL血,将其注入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试管外壁标注患者的姓名以及年龄等信息,然后将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使用全自动血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严格按照说明书开展,并使用其配套的试剂。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的凝血功能水平情况以及致死率和致残率。

1.4统计学分析

需要对比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数据对比分析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即使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仍然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APTT(s)

PT(s)

TT(s)

FIB(mg/L)

入院前     出院时

入院前    出院时

入院前     出院时

入院前    出院时

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P

27.2±5.2 38.2±6.2

25.3±5.2 34.3±5.3

0.715     3.316

0.046      <0.001

18.2±2.3 14.6±3.1

16.4±2.1 12.7±3.2

0.701    1.001

0.031    0.018

17.3±2.1 16.2±2.6

15.2±2.3 14.5±0.2

0.998     0.915

0.005    0.009

4.0±1.1 3.7±0.5

3.1±0.2 3.0±0.2

0.105   0.102

0.094   0.093

2.2两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比

观察组32例中死亡5例,致死率为15.6%,致残11例,致残率为34.3%;对照组48例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2.0%,致残3例,致残率为6.3%,两组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392 P=0.031;X2=4.105P=0.022)。

3.讨论

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会促使动脉弹性程度降低,导致动脉血管出现堵塞,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较多的学者认为血栓的形成与血液的凝血功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得出相关性,其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临床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对于判断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其中凝血功能指标的TT和APTT的延长,暗示凝血功能降低,血管中的血液处于比较高凝的状态,发生血栓的风险性比较高。FIB指标下降,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与纤溶功能均下降,容易引起血栓,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FIB可促使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发生紊乱,使得血液粘稠,导致APTT和TT以及PT的时间缩短,因此PIB的水平随着机体炎症情况发生变化,炎症反应形成了因果关系,炎症反应可刺激肝脏功能,促使肝脏合成大量的FIB,提高机体内的FIB水平,加剧凝血功能恶化,从而进一步增加血栓的风险

[2]。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其预后效果也差,因此我们认为:心脑血管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辅助判断其预后。

参考文献

[1]朱玲,伍晓梅,吴琳娜.凝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参考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 0 1 8,2 2(4):1 3-15.

[2]阮进兰 . 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J]. 临床检 验杂志(电子版), 2020, 9(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