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后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三维超声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产妇产后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三维超声诊断分析

任凤

蓬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29100

摘要: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是妊娠期女性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盆底支持功能下降,导致生殖器官及其相邻脏器向下移位。POP属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P)的一种,表现为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及阴道穹隆脱垂等特征,给产妇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分娩的96例产后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产妇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对POP的诊断及预后。

关键词:妇产;盆腔器官脱垂;三维超声

现阶段,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是临床评价POP的主要方法,但该系统主要依赖于盆腔组织解剖关系,难以评估女性盆底器官功能状态。近年来,随着临床影像学和盆底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盆底三维超声在观察女性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盆底三维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无创及图像清晰等优点,对POP的早期诊断价值和功能评估明显优于POP-Q。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2019年1月—2020年12月选取本院分娩的96例产后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产妇为观察组,自然分娩73例,剖宫产23例;年龄24~33岁,平均(28.91±2.7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76±0.64)周;体质指数19.1~26.3kg/m2,平均(22.92±1.86)kg/m2。纳入标准:①均为初产妇;②经POP-Q评估为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③依从性良好,可积极配合随访;④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盆腔手术史者;②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合并急性炎症或感染者;③存在盆腔肿瘤、盆腔占位病变等其他盆腔疾病者;④产后情绪波动较大及产生强烈抵抗情绪者。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分娩的96例健康初产妇为对照组,其中自然分娩79例,剖宫产17例;年龄22~32岁,平均(28.15±2.91)岁;孕周37~40周,平均(39.45±0.61)周;体质指数18.9~25.9kg/m2,平均(22.76±1.79)kg/m2。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年龄、孕周及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两组产妇均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Voluson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前嘱咐产妇排空大、小便。产妇取常规膀胱截石位,将一次性避孕套套在容积探头上,涂上耦合剂,开始会阴部超声检查。将探头在会阴部尿道外口与阴道外口间贴着耻骨联合下缘探查,调整耻骨联合中轴线,保持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呈45°。以最小肛提肌裂孔平面为参考,观察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和肛提肌裂孔、形态及损伤情况,并获取肛提肌裂孔位置、形态及大小等信息。随后,要求产妇进行缩肛和Valsalva动作,即屏气状态下用力向下增加腹压,将获取的超声图像冻结储存后传输至后台软件处理工作中进行图像处理,记录缩肛、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面积及膀胱尿道后角等信息。

二、结果

2.1不同状态下两组产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动作状态下,观察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膀胱尿道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指标对初产妇轻、中度POP的诊断价值分析

ROC曲线显示,不同状态下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指标对初产妇轻、中度POP的AUC均>0.5,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其中Valsal-va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膀胱尿道后角的AUC最高,分别为0.688、0.787及0.810。

三、讨论

POP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结构功能异常而引发的盆腔器官移位。诸多研究指出,妊娠女性分娩过程中会导致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是引发POP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心理情绪带来了极大影响。初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机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且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生长,子宫对盆底的压力随之增加,容易导致盆底肌松弛;另外,分娩阶段产妇盆底肌肉因牵拉会导致肛提肌、韧带等结果功能损伤,最终引发POP的发生。目前,POP-Q是评估POP的重要手段,但相对复杂,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三维超声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评估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临床认为,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盆底三维超声可以同时充分显示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3个断面,并通过多平面、多角度成像获取实时的动态图像,进而准确评估盆腔脏器和肛提肌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在POP-Q评估系统中,当受检者屏气进行防御性提肛肌收缩时会明显增加POP假阴性结果,但盆底三维超声检查中POP产妇不管是在静息、缩肛或Val-salva状态下,其肛提肌裂孔大小与健康产妇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运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有助于临床早期鉴别诊断POP,为临床干预提供影像学证据。肛提肌是盆底重要的支持结构,该指标的三维超声检查是近年来的重点研究领域。有研究指出,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左右径及形态可以客观地反映肛提肌裂孔的顺应性和弹性,是评估盆底功能损伤的有效指标。综上所述,盆底三维超声可量化检测轻、中度POP患者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的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对初产妇产后POP的诊断及预后随访至关重要,值得临床实践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鲁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20,30(8):131-135.

[2]李小娟.会阴三维超声结合POP-Q评分在评价重度盆腔脏器脱垂中隐匿性尿失禁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30(2):236-239.

[3]吕明株.盆底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20(23):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