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

何燕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5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指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总共抽取120例病例展开研究,年限截止为2020.01~2021.012,均以心脑血管疾病确诊,按照不同疾病分为A组(脑梗死)、B组(急性心梗)、C组(冠心病心绞痛),各40例,另取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D组。A、B、C组在治疗前后及D组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D-D指标。对比各组检测结果,分析患者治疗后临床结局与D-D的关系。结果:对比各组D-D水平,治疗前后A、B、C三组均高于D组(P<0.05)。治疗后A、B、C三组中死亡者D-D水平高于生存者(P<0.05)。结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指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显示增高显著,而检测该指标可初步评估和诊断患者病情,可借鉴推广。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比浊法;血浆D二聚体;临床意义

近些年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之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此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危险[1]。有研究表明,人体循环系统中若出现血栓沉积或者异常纤维蛋白溶解,或循环管道内形成血栓或纤维溶解现象,而可能因异常血浆D二聚体(D-D)增高引起疾病进展,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不良结局,所以对该指标加强检验尤为关键[2-3]。因此本文则研究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指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的临床意义,现将研究情况做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总共抽取120例病例展开研究,年限截止为2020.01~2021.012,均以心脑血管疾病确诊,按照不同疾病分为A组(脑梗死)、B组(急性心梗)、C组(冠心病心绞痛),各40例,另取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D组。A、B、C、D各组男女比例分别22:18、21:19、23:17、20:20;年龄范围位于50-79岁之间,均龄分别为(64.5±3.3)岁、(64.2±3.5)岁、(65.1±2.8)岁、(65.3±2.4)岁。通过对各项数据经X²、T值检验分析,若P>0.05,说明研究可开展。所有对象均知情,且事先签订同意书,正式开展研究前已获伦理委员批准。

1.2方法

A、B、C组在治疗前后及D组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D-D指标,其中三组疾病患者需结合病种和病情展开针对性急诊救治,于入院当天和结束治疗后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外周静脉,D组为常规空腹静脉采血。4组血液标本采集后置于真空采血管(内含2.9%柠檬酸钠)经离心,然后采取全自动血凝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D-D水平。

1.3评价指标

对比各组检测结果,分析患者治疗后临床结局与D-D的关系。

1.4分析数据

研究中各项数据以评价指标为准,在SPSS22.0软件中对结果数据加以处理,以T值、X²检验为统计方法,结果资料分别经(均数加减标准差)和[n(%)](例、百分率)来表示,分别对应计量和计数值,若P值显示为<0.05,则差异符合统计意义。

  1. 结果

2.1对比各组检测结果

对比各组D-D水平,治疗前后A、B、C三组均高于D组(P<0.05)。如表1示。

表1:各组D-D水平(,ng/m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40

1708.6±30.4*

227.4±15.5*

B组

40

1805.5±30.6*

308.8±17.6*

C组

40

1730.2±43.3*

336.5±30.2*

D组

40

120.4±16.2

注:与D组相比,*P<0.05。

2.2患者治疗后临床结局与D-D的关系

治疗后A、B、C三组中死亡者D-D水平高于生存者(P<0.05)。如表2示。

表2:患者治疗后临床结局与D-D的关系(,ng/mL)

组别

n

死亡

生存

A组

40

492.3±45.2

209.5±51.5*

B组

40

486.6±44.8

218.5±37.6*

C组

40

593.5±50.4

197.6±50.3*

注:与生存者相比,*P<0.05。

  1.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和心血管等疾病的总称,以中老年人较为多发,在临床上该病症的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掌握病情发展,并提供科学依据供疾病治疗。在诊断此类疾病时,临床采取的标志物为D-D水平,而检验方法涉及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尽管二者操作简单,但难以达到较高的敏感度。作为一种动态测定抗原抗体的方法,免疫比浊法在测定D-D方面价值较高,其可快速获得准确结果,所以有利于快速诊断患者病情[4]。D-D作为一种特异性后降解产物,主要是由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所得,其在正常人体血浆中含量极低,一旦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血栓,则D-D水平会显著增高,分析原因为凝血期间纤维蛋白原对凝血酶直接产生作用,激活了纤溶系统,在降解后交联纤维蛋白生化副产物会过多遗留在血液中,从而导致D-D水平增加。所以D-D水平增高可用于反映纤溶系统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

[5]。本文结果中,对比各组D-D水平,治疗前后A、B、C三组均高于D组(P<0.05)。治疗后A、B、C三组中死亡者D-D水平高于生存者(P<0.05)。可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指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发挥着显著作用和积极优势。

综上,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D指标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显示增高显著,而检测该指标可初步评估和诊断患者病情,可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筱春,秦治林. 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验结果在不同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4):600-601.

[2] 李剑. 心脑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4):32-34.

[3] 唐芹. 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 价值研究[J]. 中外医疗,2020,39(17):189-191.

[4] 杜明,周丽. 探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通过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9):117.

[5] 陈良娟,杨汉才,许志定. 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8,8(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