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

何礼经

南江县长赤镇中心卫生院   636630  

[摘要] 目的:研究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CT成像诊断的效果。方法:自2021年7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120例,均接受CT、MRI检查,统计和比较诊断情况。结果:1)在120例患者中,CT共检出110例,检出率为91.67%。MRI共检出114例,检出率为95.00%,组间比无差异(P>0.05)。2)以MRI检查结果为标准,CT检查灵敏度为95.61%,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95.00%。3)比之轻度患者,中度、重度患者的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更优。比之中度患者,重度患者的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更优(P<0.05)。结论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成像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符合率,可正确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CT成像;诊断价值

在临床上,腰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若发病后得不到尽早治疗,会出现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CT成像、MRI等方法诊断,然而由于不同诊断方法操作步骤、使用设备不同,疾病检出率也有所差异。对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探讨了CT成像的诊断要点和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1年7月-2022年6月,对本院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外科学》[2],经检查确诊。(1)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病程≥3个月;提供的病历资料完整属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肝肾器质性病变者,精神疾病或无法正常沟通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等。

12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男69例、女51例,两者构成比为57.50%和42.50%;年龄范围24~70岁,平均为(49.89±5.87)岁;病程3~21个月,平均为(10.25±2.15)个月。症状表现:行动受限、肌肉麻木等,个别患者因马尾神经受压,出现排便困难、会阴感觉障碍。

1.2 方法

对120例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MRI检查,方法如下:(1)CT检查。使用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仪检查,电压120kV,螺距3mm,电流100mA,层厚3mm。患者取仰卧位,适当屈曲下肢,并对X扫描线的角度进行调整,使其正好穿过患者椎间盘。分别检测矢状面、水平面和额状位,每个位置扫查3次,重点扫查病变位置。(2)MRI检查。使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由医师使用SE序列T1WI、T2WI进行成像,同时用横断面T2WI成像全面扫描,边扫描边观察患者的腰椎间盘,详细记录扫描结果。获得结果后,由专业医师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检查结果:钙化、滑移、真空征、骨质增生。(2)CT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效能。(3)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定量指标: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

1.4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一人核对、另一人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类表示为(n,%),计量类表示为(x±s),两组对比分别予以χ2检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结果

2.1 检查结果比较

120例患者中,CT检出110例,MRI检出114例,两种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的检查结果比较 (n,%)

方法

例数

钙化

滑移

真空征

骨质增生

检出率

CT

120

42(35.00)

36(30.00)

15(12.50)

17(14.17)

110(91.67)

MRI

120

44(36.67)

37(30.83)

15(12.50)

18(15.00)

114(95.00)

χ2

0.073

0.020

0.000

0.033

1.071

P

0.788

0.888

1.000

0.855

0.301

2.2 CT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效能

以MRI检查为金标准,CT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灵敏度为109/114×100%=95.61%,特异性为5/6×100%=83.33%,诊断符合率为114/120×100%=95.00%。见表2。

表2  CT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效能 (n,%)

CT检查

MRI检查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109

1

110

阴性

5

5

10

总计

114

6

120

2.3 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定量指标比较

中度、重度患者的硬膜囊前后径比之轻度患者更大,矢状径比之轻度患者更小(P<0.05);重度患者硬膜囊前后径比之中度患者更大,矢状径比之中度患者更小(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定量指标 (mm,x±s)

严重程度

例数

硬膜囊前后径

矢状径

轻度

55

27.71±5.11

16.33±4.20

中度

39

34.89±6.49#

10.70±4.30#

重度

26

51.15±6.32#*

6.15±3.21#*

注:和轻度组比较,#P<0.05;和中度组比较,*P<0.05

3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是由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引发的,以30-50岁人群最为常见。当人体出现腰间盘突出症后,腰脊神经根会受到严重压迫,活动受限、疼痛程度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使患者逐渐失去劳动力和自理能力[3]。目前,临床有很多种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包括影像检查、体征检查等,以往多进行X线照射,虽然也能显示出患者的腰椎病变,但特异性低,易误诊和漏诊;CT、MRI均为影像学检查,其中CT运用广泛,扫查范围广、速度快,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出病灶,有助于医生正确判断疾病和严重程度。另外,CT检查也能帮助医师观察病灶硬膜囊、神经根的征象,便于和其他疾病相鉴别。但是,这种检查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检查中注入造影剂,伤害患者的身体;MRI检查时间长,无需使用造影剂,可以全方位的观察,精准反映出患者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4]

本次调查中,120例患者经CT、MRI检查后,分别检出110例和114例,检出率为91.67%、95.00%,差异性不大(P>0.05)。说明:CT、MRI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效果相当,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临床应用期间可视患者情况科学的选择检查方式。随后,以MRI检查为标准,对CT检查的临床效能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CT检查的灵敏度为95.61%,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95.00%。在疾病严重程度上,中度、重度患者的膜囊前后径、矢状径优于轻度患者,重度患者的膜囊前后径、矢状径优于中度患者(P<0.05),提示症状越严重,矢状径越小,膜囊前后径越大,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腰间盘突出症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5]

综上所述,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成像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符合率,可正确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鹤.腰间盘突出症CT影像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67-68.

[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31-735.

[3] 张晓华.探讨分析CT在诊断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8):91-92.

[4] 施健.CT检查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0):57-59.

[5] 缪勇.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