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及培养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8
/ 2

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及培养途径

张娟 

郑州市二七区兴华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品格与能力。本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外延做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具体途径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榜样的示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班主任工作和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省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

【正文】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科学而缜密,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共有十八个基本要素。健全人格是在自主发展这个项目下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一个具体的关键的要素,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幸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其他基本素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起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成分。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先行要素。这是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黄金期,但是在当前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加上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大多数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学校教育的能力与道德两难选择问题[1],这些都影响着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不加强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他们就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观轨道,导致人格缺失。研究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  

一、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

在西方教育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过人格的养成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成熟者模型”[2]及马斯诺的心理健康10标准等等。但是大家形成的共识是:人格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个体心理内化,是调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是个体自我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我国,人格教育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是健全的人格培养。近几年来,为了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颁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者围绕着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通过各种教育影响和促进学生拥有调节自身心理、行为与社会、道德和谐统一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

  1. 良好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能力。
  2. 面对各种问题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
  3. 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4. 具有自省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安排相关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感受,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认识到健全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使学生自觉地完善自身的品格与能力。

第二,注重人格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不仅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习惯性地这样做,通过切实有效的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三,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坚持集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证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要清楚初中生人格发展的主要矛盾,找到健全人格的最近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和扩大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现有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且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1.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人格养成教育的因素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找准时机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虽然各个学科特点不同,比如文科人文素养丰富,理科凸显科学精神,但是教师在各科学习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质疑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渴求得到满足,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促使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再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例如语文的“朗诵比赛”,数学的“数学建模”,英语的“情景小剧场”,政治的“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团结合作的心理品质。

  1. 通过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个人施加影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来塑造每个学生健全的人格。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是一个和谐融恰的班集体,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每个人的智慧都得以发挥,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以展现。其次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度自律的群体,学生大多用正确的道德感和价值观来评判和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所以在班集体的形成之初,班主任老师就应当做好规划,通过培养核心的班干部队伍,带领整个班级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利用班会、团队活动等教育资源树立良好的班风,注重正能量的传播,抓好正面典型的宣传和激励,让每一位同学都拥有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奋斗目标。对于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再辅之以个别针对性辅导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1. 通过班会活动和班主任针对性的辅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省能力

班会活动、团队集体活动以及班主任日常教育管理,是对学生开展健全人格培养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极强的途径。首先,班主任应该优选班会和团队集体活动的主题,例如“挫折教育”、“责任心”、“自省”、“节制”、“宽容理解”等等。其次,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精心准备,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品”、“歌唱”、“朗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产生切身的体验,形成有效的经验。最后班主任要对班会进行提炼、升华、延伸和拓展,每次班会之后还要让学生讲讲或写写班会感受,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时时引领、提点,使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省能力。对于心理调节能力弱,自省能力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单独做教育工作或心理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的面对各种问题,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1.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校园义务清扫,去敬老院做义工,到社区宣传医学常识,消防演练活动,做手机资费调查报告等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提高他们表达沟通、社会交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健全人格培养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施勤俭.能力与道德:学校教育中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增刊.

[2]奥尔波特人格理论述评[J]. 麻彦坤.  心理学探新. 19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