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活动项目选择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8
/ 1

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活动项目选择的实践与思考

郑烨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内容摘要:心理趣味运动是一种新兴的心理运动形式,它注重参与者自身的快乐感受,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我班的心理趣味运动会,精心挑选项目,充分做好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

关键词:心理趣味运动会 活动项目 学生素质

班级心理趣味运动是一种新兴的心理运动形式,是在游戏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体育运动相比,它注重参与者自身的快乐感受,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我班的心理趣味运动会,精心挑选项目,充分做好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下面我就怎么来选择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的活动项目谈一些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1.活动宗旨及目的

通过心理发展培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身心,解决他们在心理、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和困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自救能力和助人能力。 ;使学生树立良好健康的心态,优化心理素质,增强适应心理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次运动会将完全用心理游戏的方式举行,在游戏的乐趣中宣传心理知识,并潜移默化地普及一些心理精神,同学们在游戏中通过反复思量,最后在完美地完成游戏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相互信任,创新思维,合作竞争等。另外,活动在这样一个美妙的人间四月天举行也有其特殊的含义,此时正值初春,长期生活在学习工作压力中的大学生在这个时候出外走走,参加活动,相信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有很积极的作用。

增强每个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化班级集体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解决学生问题中的作用,班级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小群体的发展推动大群体的进步,把法学院建设成一个温暖积极的大家庭。

2.向广大学生征集

游戏是儿童的专利,青少年自己最清楚他们想要玩什么,喜欢玩什么,怎么玩,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的主人是学生,就应给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应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广泛征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采纳其中健康安全、科学合理、新颖有趣的构思并加以完善,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心理锻炼的价值就能充分体现。

3.借鉴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日常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游戏和比赛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比较熟悉,技术掌握比较成熟和稳定,安全简便,稍加改善,完全可以将其纳入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项目中,例如,40米X10迎面接力跑、跳游绳、多人多足竞速等,这些熟悉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悦纳,行动上做好准备。

4.借鉴新闻媒体上的娱乐项目

电视事业的发展,为推广和普及心理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精彩纷呈的各类娱乐节目更是激发了人们健身健心的兴趣,其中一些喜闻乐见的项目为心理趣味运动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素材,比如,心理拓展项目、阳光伙伴活动等。

5.在创新上做文章

心理趣味运动会要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自身的生命力,就要在“趣”字上下功夫,而“趣”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充实和更新比赛项目,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此,班主任新的思想,不固于传统模式,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敢于突破,从多角度去探索、创造出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的项目,例如,“天女散花”,“占地为王” 等,让学生心理得到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成长。

当然,班主任在选择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活动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体参与性。趣味运动会设置的项目类别要广泛,既有以身体素质为主的项目,又有以心理素质为主的项目,适合各种层次、各种能力的学生参加。2.健身健心性。班主任选择活动项目时既要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形成班级凝聚力。 3.思想教育性。通过对心理趣味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增强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刻苦精神以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4.趣味娱乐性。心理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要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形式多种多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在报名时乐于参加、训练中情绪高昂、比赛中气氛欢快,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极大的满足。

班级心理趣味运动会将“趣味”融于“团队”中,把学生从日常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彻底释放学习的压力,充分享受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这样,压抑就在趣味中消逝,信心在运动中增强,了解交流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完成,班集体的力量也会在无限的快乐中悄悄凝聚。

参考文献:

1.陆珑璇.趣味运动会:无限趣味在其中.江苏教育报,2009年

2.蒋云龙.如何建立趣味运动会项目库.教学与管理,2005年

3.聂振伟.人生五章-心理自助指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

5.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