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思考与实践

陈世龙 ,高辉 ,刘欣坤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人类社会生命活动的所有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的感知和学习,这种自然的认知反过来可以促使人类产生更高层次的思考,并开展各种创造性的行为活动。生物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先面对自然界问题的综合性科学。生物学相关理论及思想为建筑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建筑被认为是一种人工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有生命且不断进化的实体,因此需要通过对自然界中形态生成的研究来探索建筑生长与发展过程。在现代建筑与城市的设计研究中,无论是有机建筑、仿生建筑等思想,还是“建筑表皮”“立面骨骼”“城市针灸”等结合生物学的相关术语被广泛使用。这些都意味着建筑学正在不断融合生物学思想,促使着建筑结合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与环境共生建筑设计思考实践

引言

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是典型特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环境对建筑的制约因素和影响。因此,主要围绕建筑设计的介绍、空间建筑以及形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改善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途径。然而,促进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方式远远不止于此:现有建筑为加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提供了许多范例,而建筑师们则继续尝试和探索如何使建筑更加繁荣。

1共生的概念

生物学中的共生(symbiosis)概念是1879年由德国植物学家德巴里(AntondeBary)提出,其定义为“两个不同生命体共同的生活”。道格拉斯(Douglas,2010年)将共生理解为任何形式之间的持久性相互作用。艾哈迈德(Ahmadjian,2000年)则指出共生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关联,共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现象,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是一个“孤岛”的存在,每个生物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生物有着联系。现代的生态学将整个人类地球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物圈中,各生物及其外部环境通过生物间的能量转换、外部物质的循环紧密地相连,形成了一个自然共生的系统,这是一种广义的共生(generalizedsymbiosis)。狭义的共生(narrowsymbiosis)则主要是指两个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生存发展状态与其利害轻重程度之间的共生关系。

2创造与环境共生的建筑

创建与环境共生的建筑是有意识的设计行为。设计源于对环境的研究和分析,并将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转变为新的形式,但其内在逻辑也与已经存在的事物相联系,设计的拓扑关系、不同形式但不变的关系以及与崔凯学者建议,我一直把本土设计的概念想象成一棵深深扎根于肥沃土壤中的大树,具有自然的人类和生态历史要素,能够通过在地球理性主义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建筑趋势的分支。本土设计理论指导建筑设计与环境共生。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具有以下特征:持续时间和可扩展性、接近性和广度、参与性和独立性,反映了建筑设计与时间、空间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1.持续时间和可扩展性(1)持续时间,设计应首先处理当前架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解决在这里和那里围绕人们出现的生活和环境问题。(2)可扩展性,建筑设计应考虑到时间的推移,对过去经验的研究是设计的起点,历史融入设计,历史学家和先知的双重作用,使设计在时间维度中根据时间节点前后延伸。2.局部性和广泛性(1)局部性,即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每个项目、建筑物和地块的私人定制。(2)广泛性,地理范围、扩大设计视野的必要性以及对该区域、该省乃至该国总体环境因素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是将空间层面扩大到其自身场址的范围和深度。3.参与和独立(1)设计涉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其基础是人类对环境的使用和看法,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需要对建筑和环境中的人类场景进行研究、护理、假设和模拟,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2)独立性,设计是具有个人意志的思想和行为;不同建筑师可以分析、判断、翻译和导出相同的信息;设计结果可能不同,并且有一定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建筑、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3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体育建筑,结构专业在设计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达到建筑简约明快、轻盈、生态、经济的目标需要大跨度结构、轻型结构体系的支撑。在设计初期,建筑师与结构设计师共同研究反复探讨,选出与实现设计理念匹配度最高的结构形式。在探讨过程中,结构工程师也会从专业角度出发针对项目美感提出建议,最终确定采用单层网壳结构作为实现建筑设计理念与结构形式统一的核心理念。单层网壳结构简单明了、传力清晰,对实现建筑功能与合理造价的平衡具有较好的效果与可实施性。结构形式确定后可以说建筑室内外空间和整体形态也就基本确定了。轻盈的结构体系令建筑犹如城市中起伏的云朵,有如建筑骨架的结构元素重复出现,以极具韵律感的拱形单元为母题将场馆的形式统一,每座场馆又各具特色。不同于常规用装饰材料把结构完全包裹的做法,所有场馆采用尽量暴露结构的总体指导思想,通过网壳结构定义出室内外空间的特色。由于室内基本不设置吊顶,需要精心安排设备管线走向、结合钢结构网格模数设置照明灯具、检修马道,确保室内观感。

4共生性园林建筑空间效果

建筑的景观空间是一个广泛应用共生概念的空间。在花园中,建筑的外部环境通常与建筑或自然景观密切相关。例如,图中建筑的外部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花园空间,它穿过一个小空间通道的弧形景观墙,然后到达另一个花园空间。花园的建筑比较小,这并没有使整个空间更加独立相反,它通过建筑的外部空间把花园和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了建筑和花园之间的共生空间关系。

5共生理论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合理融入共生理论理念,可以帮助设计人员了解设计的宗旨,使生态环境和城市紧密连接。因此,要能够站在“共生”角度进行设计,并且共生不仅局限于自然和环境,可从各个角度出发,多角度实现共生。(1)时间共生,现阶段,很多城市建设河道景观主要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等各类活动的场所,充实人民业余生活。城市很多河道位于居住圈和公共马路之间,可以保证居民的隐私,将城市分成不同的区域,具有过渡的功能,可以将其称为灰空间。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为了保障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应参考人们的现在活动模式、预测未来发展,再结合过去行为,合理改造灰空间,使其达到时间共生的目的。(2)结构共生,城市发展过程中,河道作为影响其发展脚步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注重河道整体景观设计,将河道规划作为核心内容,确保河道的完整性,让河道贯穿整个城市。目前,城市若想快速发展,离不开公共道路,道路的利用率能够表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情况,道路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动脉,而河流则是城市之肺,有效净化汽车、工业等排放的不良气体和其他污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河道也被称为城市静脉。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城市整体的美观性,将河道分成几个部分,使其处于不完整状态,违背共生理念。

结束语

小心操作建筑并与环境协调,使其像来自环境一样发展。上述设计实践必然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但大致反映了一种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并不断鼓励建筑师考虑改进设计策略、探索设计路线并保持牢固的设计地位和价值。总之建筑与环境并存,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贾晓昱.现代建筑内部中的环境共生设计[J].建筑结构,2019

[2]张颢瀛.基于共生理念的建筑环境设计[J].建筑结构,2019

[3]杨柳.基于服务设计视角下的望亭镇乡村振兴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王晓荣.创建环境·人·建筑友好交融的科技产业园区的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9,

[5]方玮.山地建筑设计和环境的融合共生——以湖山“温泉养生岛”景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