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实践探索——以《大学通用英语III》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实践探索——以《大学通用英语III》为例

陆建茹

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从顶层设计、教材、教师、教学设计和教研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成效。着重论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语言知识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 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实践探索

1.引言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颁布,要求“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布,要求全面实行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纲要还对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要求“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不但是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所占课时多, 学生覆盖面广, 授课方式集中, 教材内容符合思想教育的原则(卢军坪,2019:129)。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步骤。本文通过探讨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学通用英语III》的建设和实践,以期为其他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提供借鉴。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大学外语课程是学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学外语课程“更应在对比中西方语言和文化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西方语言及文化,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保持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潘海英,袁月,2021:54)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理据的研究开始较早,跟随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情需求不断深入,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翁舒,吴菁菁,2021:7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最初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最初,研究者是为了防止外国语言文化携带的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与语言知识之间深刻的关联,帮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真假,对外国的思想和文化要有选择地接受,也要在文化自信的心态基础上,客观、思辨地审视和评价外语教学及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肖琼,黄国文,2020:1)。此后,随着学界对课程思政认识的逐步深入,学界普遍认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有效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领会新时代这一新目标的根本宗旨,明了新任务,探索新路径,接受新理念,树立新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切切实实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刘正光,岳曼曼,2020:21)。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认同后,学界更多地开展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探讨和研究(肖琼等,2020;蔡基刚,2021)。学者们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并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外语教师所接受,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断加强。目前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已经从价值认同转到实施路径的研究部分专家和教师也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简单地把课程思政处理为课程加思政,没能做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灌输课程思政知识点,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现有教材思政元素不明显,尤其是缺乏中国文化部分的相关内容;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思政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课课有思政,时时有思政,思政元素的发掘过于牵强。

   另外,现有教学案例和实证研究大多聚焦在如何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较少从教学实践角度全方位探讨一门课程的整体思政实施框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关注不足(翟铮,王文丽,2021:64)。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3.1 重树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上,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根本要意(蔡满园,2022:3)也就是要将大学英语课程“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何莲珍,2020)。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围绕大学英语的特点来制定。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4)。

在《大学通用英语III》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首先根据课程思政的原则和要求,重树课程教学目标,突出“立德树人”该课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和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在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中,依据了孙有中提出大学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即“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中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异同,提高文明互鉴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能力”(2020:47)。

3.2加强教材内容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素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会显性或隐性地塑造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科学建设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内容,发挥教学素材的关键载体作用,可以为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提供依托,确保课程的育人效果(徐锦芬,2021:19)。目前,已经有多套从思政的角度重新改编或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新未来大学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将价值塑造置于显著地位。(张敬源 王 娜,2021 )。这些新教材和教材理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更新教材内容,挖掘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通用英语III》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素材的选用和建设中,综合新的教材编写理念,结合英语学科属性,关注语言教学,同时以学校和区域特色为依托,增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一大特点在于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途径和目标,而语言与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徐锦芬,2021:20)。该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觉导入中华文化的优秀资源,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在传递中国文化和理念的同时,呈现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多种视角,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学校和区域特色为依托建设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将沂蒙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中。发挥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优势,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延伸到沂蒙革命圣地、革命历史遗址、沂蒙红色故事和人物。

比如,《大学通用英语III》第3单元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品德至上)讲述国外一所学校“海德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该单元时,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中外学校教学理念对比,同时,创设适切的目标情景,让学生用视频的方式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自己的大学,并将沂蒙红色馆、校园红色文化雕塑等校园特色和沂蒙文化特色列入任务要求中。学生通过中西教育文化对比,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该任务需要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3.3 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其课程思政的本领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只有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注重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学院层面组织了相关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讲座、论坛;参与外语课程教学虚拟教研室活动;开展课程思政背景下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要求和目标,通过学习全国兄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解决了自己在大学英语课程备课时遇到的有关课程思政的问题,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信心和本领。

另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也是提升教师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开展能够共享智慧,共建资源,共促备课与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路径案例突出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先进教学理论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融合,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

《大学通用英语III》课程团队积极参加2021年和2022年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加强了对外语课程思政和外语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并且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极大地提升

3.4 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33)指出,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路径和优质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同时又可以保证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可以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通用英语III采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念,按照课前“场景导入”为驱动、课中“知识+观点”输入促成、课后“学习任务+多元评价”输出评价的思路开展教学。语言学习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标准,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道德素养得以提升,文化输出传播意识得以增强。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微信、钉钉等发布学习资源和任务,进行“场景导入”,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动力,课中进行知识和观点的输入为完成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学习任务搭建脚手架,课后通过采用51Learning听力、讯飞口语、句酷网写作、Unipus综合学习平台围绕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考核和评价。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任务和课后作业与课堂活动的充分联动,充分发挥线上自主学习和线讲授课程各自优势,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在课外、线上的自主学习能够为线课堂活动做准备,而线课堂教学除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外,还能够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方向。(严文庆,2021:12)

4.结语

课程思政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类别和功能定位,分类设计不同类型课程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并将思政内容落实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案和教学方式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多样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发掘地方文化育人要素。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支撑作用。此外,今后还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52-57.

[2]蔡满园.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金课的创意理性及实践路向[J]. 外   语电化教学,2022(1):3-7.

[3]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4]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

2020(5):21-29.

[5]卢军坪.大学英英语课程推进 “课程思政” 的可行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2):129-133.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潘海英, 袁月.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21(3):53-62.

[8]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效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话教学,2020(6):46-51.

[9]翁舒,吴菁菁.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趋势和脉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8-71.

[10]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2021(2):18-24.

[11]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 10-14.

[12]严文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3]张敬源,王娜.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 ——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中国外语,2021(2):33-39.

[14]翟铮,王文丽. 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英语通识课“媒体素养”为例[J]. 外语电话教学,2021(6): 63-67.

本文系临沂大学2020年度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大学通用英语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20SZ111)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外语教师信息能力和学术能力提升”(编号2020020700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