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规划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规划探讨

武峰梅1,马秀兰2,白金凤3,高婧利4,刘谋荣5

1.孝义市气象局,山西孝义032300;2.阳曲县气象局,030100;3.侯马市气象局,山西侯马043000;4. 离石区气象局, 山西离石 033000;5.岚县气象局,山西岚县 035200

摘要 “生态让城市更安全、更舒适、 更美好”,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应成为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适应性规划、绿道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一些技术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生态;城市;探讨

1 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1.1城市生态研究工作

城市生态研究工作就是研究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属性与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确定适于一定人口的生活、科学文化发展或经济活动的最佳城市结构提供根据。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其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容易出现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等问题。

1.2 生态城市

美国学者雷吉斯特在1996年提出10大生态城市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优先开发紧凑、多种多样、绿色、安全、令人愉快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靠近交车站等交通设施;(2)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将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车方式优先的位置,强调“就近出行”;(3)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海滨、山脊线和湿地;(4)建设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居住区;(5)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 妇女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6)支持地方化的农业,支持城市绿化项目,并实现社区的花园化;(7) 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同时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8)同商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污染、废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 的生产和使用;(9)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 

1.3 城市生态规划

回顾生态规划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园林花园-城市公 园-生态规划-生态规划的再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园林花园式形成于农耕社会,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生态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城市规划建设基本上不会过多地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问题。城市生态空间作为城市的必要组成部分,开始承担起社会矛盾与城市问题缓冲器的作用,服务对象也由少数人扩展到大多数。生态规划的再发展式强调对数据的全面收集、系统分析,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对最优解决方案、终极目标的追求。城市生态规划改变了传统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经济为中心的规划方式,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调节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人与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1.4 当前城市生态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当前随着世界范围内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城市人类活动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的污染程度空前地加剧、污染方式显著增多、污染的复杂性显著提高,且与人类活动的其它要素如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在这种态势下,城市生态学显得更为重要。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显得力不从心。 快速的城市发展侵占了大量结构性生态绿地,城市连片出现了空间蔓延趋势。 生态要素的保护“重个体,轻结构”。整个绿化系统,生态系统连接度整体较低,破碎程度愈演愈烈,生态廊道遭到吞食,水系被截断,往往更重视单一的生态项目和工程,忽视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加剧了碎裂化和孤岛化的特征。 生态空间建设“重外围,轻中心”。城市建成区内生态空间较为缺乏,特别是都会区城市功能集中,用地紧张, 建设密度高,生态要素不断被破坏。绿化方式“重形象,轻功能”。城市绿地重视观赏而忽略使用功能;建设模式“重任务,轻保障”。

2 生态让城市更安全

近年来为解决城市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领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绿色基础设施将基础设施的概念延伸到绿色空间体系,是指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保护空气与水资源以及提高城市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涵盖水道、湿地、森林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和荒野。(二)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规划应遵循“城乡统筹、保护与修复结合,流域统筹、水陆结合,灰绿统筹、快慢结合,部门统筹、多规融合”的原则。

3 生态让城市更舒适

3.1 城市空间要素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是气候变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高温、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各种城市问题不断出现,防不胜防。为此,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城市规划是缓解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摸清城市规划控制要素与气候的关系是气候适应性规划的关键所在。自然地形、空间形态、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 覆盖率、水体、生态廊道等要素、指标与城市气候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2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类型

针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主要包括减缓性规划和适应性规划。减缓气候变化是指城市规划要从低碳城市建设的角度稳定和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 CO2),进一步缓解城市的暖化;探索城市形态、指标与城市气候环境之间的科学关系和相互影响规律,采取相应规划策略应对气候变化。

3.3减缓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关键技术

一是绿色碳汇网络技术,主要包括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修复、构筑绿色空间体系、布局生态冷源、构建城市风廊等关键技术。二是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技术,综合考虑交通、就业与生活设施配套之间的关系,增强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降低城市能源与资源成本,减少城市建设活动对地区气候环境的影 响。三是结合气候的空间布局技术采用合适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为建筑室内外创造良好日照和采光环境,有效引导自然风进入建筑群内部,促进空气流动,增加建筑物与空气的热交换,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四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生态让城市更美好

4.1 绿道的功能

绿道的功能主要涉及生态服务功能(净化空气质量、防洪调蓄、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和景观游憩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场所,开展教育、人文、娱乐、康体等多种活动,为城市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绿道的生态功能。

4.2城市化的生物效应研究

通过探讨城市化过程中植物物候、遗传、生理功能的变化,植物区系的变化等,研究城市绿化的生态效应、城市生物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2 结语

生态城市模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启发.如今,生态城市已从概念成为方法,从理论走向行动,从模糊逐渐清晰。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应成为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云楠,肖荣波,李晓辉.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 科学出版社,2014.1.

(2)蔡云楠,李晓辉,周岱霖.建设生态广州之思与行.广州出版社,2016.10.

(3)蔡云楠,方正兴,肖荣波.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1.

(4)蔡云楠,朱志军,郭冠颂,陈霭雯.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南方建筑,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