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析

宋淑钰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双减”政策,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为例,从整体分析、编排结构、内涵实质、学习困难分析四个方面分析简述指向设计探究性作业的策略。笔者认为作业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从单元整体明确作业框架、统筹作业内容、丰富作业类型、优化作业评价,能有效落实“双减”,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控制好作业的体量及难易程度,有效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增强学习效果。

以往的课堂练习和相应的课时练习存在着作业目标不清晰、作业难度缺乏递进性、作业训练缺乏精准性的不足。因此,本文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特点,进行了单元整体的教材解读,使得作业设计的目标更具整体性、作业内容更具结构性、作业类型更具多样性。

一、单元教材的专业化解读

(一)整体分析

1.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利用孩子已有经验组织教学。

(2)留有适当探索的空间。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

2.单元知识的前沿后续

一年级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这一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二年级 学习平面图形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边和角,理解了边和角的概念和联系,认识和学习长度单位,掌握基本的长度测量方法,为现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编排结构

1.纵向编排结构特点

2

图 1

2.学习内容展开的线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书中知识的呈现顺序是: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宽和边长的概念→给出周长的定义→指出用简便方法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3.编排体现的认知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平面图形的教学安排主要遵循立体—平面—立体的认知方式。学生最先接触立体事物,如黑板、教室、铅笔盒等,认识平面图形需要依附于立体事物,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教室的各个面是长方形等,依托学生认知规律、生活实践、数学材料为学生构建图形的认知体系。

(三)实质内涵

1.数学发展史

(1)上古时期的中国,人们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2)《周髀算经》里提到“方出于矩”。

(3)《几何原本》给出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斜方形-任意四边形”的概念顺序。

2.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特点

(1)能够基于对实物的操作或直观观察,联系具体事物进行逻辑运算,初步建立守恒和可逆的概念。

(2)还是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必要时借具体事物进行引导。

(3)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初步形成,能结合直观操作进行简单的概括、合情的推理。

(四)学习困难分析

1.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成长,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技能,能有依据地判断和检验,但思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疏漏或逻辑错误,依赖于具体的观察与操作,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2.已有学习经验与能力分析

学生具备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和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纸张对折的经验,能够依据对折后是否重合来判断折到一起的线段或角是否同样大。

3.已有旧知对新知习得的影响

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图形(二)中开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仅限于对图形整体的认识,学生认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面图形,有别于立体图形。二年级学习了线段与长度的常用单位后,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的技能,初步认识“角”,为以后进一步的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计算打好基础。

二、单元教材解读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一)明确目标,体现整体性

本单元围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各异、新课程标准的修改,笔者制定了单元作业目标,对整个单元的作业进行合理重组,统筹安排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难度、类型,避免随机性作业和机械性作业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

(二)统筹内容,体现结构性

苏教版小数数学有着明晰的纵向编排结构和横向编排结构特点,有着纵横互联,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有必要练习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今后学习的内容,设计有延伸性的作业。作业一重点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作业二重点认识图形“周长”的概念;作业三重点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前两课作业的合理安排为第三课作业打好了基础,三次单课作业的设计思路是层层递进的,将单元目标分解细化,统筹具体的内容,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难度、类型,避免了重复训练和低效训练。

(三)优化评价,体现多元性

作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单元练习评价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预测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只有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诊断作业和促进作用,才能增进家校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1.教师评价

及时认真批改每一次的作业,注重和学生们的情感交流,可借助评语激励。借助单元评价作业从整体把握学生近期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的方法。

2.学生评价

适当安排学生自我评价或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反思,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或建议,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3.家长评价

家校沟通一直是学校、教师、家长们期望的和谐交流形式,认真负责的家长可通过家校联系本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在家学习状态,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学习效果。

三、单元教材解读下的作业设计建议

(一)教学概念“重在理解”

认识图形时,强调图形的特征,不需要死记硬背,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对图形的概念及特征必须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较快理解和掌握。

(二)活动组织“面向全体”

课前材料准备比较复杂,课中活动设计也较难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流于形式,不愿意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为了活动操作简便而仅仅关注个别学生。但真正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活动体验必不可少。

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累活动经验,以最大效度发挥出活动的价值,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设计体现“分类意识”

小学阶段要接触各种图形,面对多种图形如何区分图形的不同特点并一一认识呢?需要渗透分类意识,在分类中帮助学生把握不同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学会分类说明已经掌握了不同类型图形的特征,通过分类、细化、比较才能准确认识图形。

(四)过程渗透“科研方法”

学生能否借助数学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数学素养能否提高才是关键,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图片12

图 2

(五)巩固练习“灵活变式”

通过变化沟通图形间的联系,在变化中感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图形的特征。可设计分层作业,给不同学生以不同挑战。有针对性地练习,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注意练习之间的层次性,最大限度发挥练习的功能。

总之,单元作业是“双减”实施中的新思路,需要我们进行专业化的单元整体教材解读,把握单元目标,由面到点地具体落实每项作业要求。充分发掘作业设计的潜力,横向延伸、纵向深入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单元作业,促进学生在认识图形方面达成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明洁.基于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理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徐超.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单元整体模块教学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6).